300字 史记读后感8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7: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05:27
读《史记》
秦能够统一中国,其原因前人多有总结,有*上的,有经济
上的,有生产技术上的,有地理上的,有文化上的……不一而足,应该
说,
这些都可以作为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之一,
但笔者却要从另外一个角
度来审视这一过程。
论资源富庶,秦未必胜过齐;论疆域广阔,秦比不上楚;论好
战之风,秦也未必就比赵强多少,这说明客观条件终究是有限的。无可
否认,在秦发动统一战争之前,其*、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
已较东方六国略优,
且地势易守难攻,但秦毕竟只占西部一隅之地,要
想在十年之中迅速的统一中国终究不是易事。
1868
年,
日本明治维新,
国家开始迅速迈向现代化,到
1937
年,日本已经占有整个朝鲜半岛和
中国的东三省,然其‚蛇吞象‛的举动终归于失败,就是很好的例子。
张分田在他的
《秦始皇传》
中在分析完秦国客观条件之外,
还说了一句:
‚能不能确实占有它、支配它,能不能把优势发展为胜势,能不能最终
夺得胜利,主要靠人的因素‛。说明他已经看到,秦能统一中国,除客
观因素之外,还有人的因素在起作用。
传统的中国从实质上说是一个三层结构的社会,下层是广大的
劳动阶层,
中层则是一些有才识的知识分子,
上层是皇帝及其亲属和少
数握有实权的寄生者。这其中,中层是维系上下和谐的纽带。因此,哪
一国能够收拢这些有才识的知识分子,
哪一国就能够有希望将上下组织
密切结合起来。战国时期七雄相争,纷纷招募它国能士以为己用,一时
间人才辈出,
但真正敢于对他们委以国政的只有秦国。
宋代的洪迈在
《容
斋随笔》中就说:‚六国所用之相皆其宗族。或其国人,如齐之田忌、
田婴、
田文,
韩之公仲、
公叔,
赵之奉阳、
平原,
魏则且以太子为相矣!
秦则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其后若楼缓则
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
皆举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能兼并天下者,诸人之力也。‛我们不妨
试比较一下,李斯一篇《谏逐客书》能令秦王幡然而悟,而公叔座向魏
惠王进商鞅却不能得,对人才的态度已判高下。所以,战国末期天下才
能之士纷纷西入秦,
使社会精英多聚集在这里,
令秦国自然也随之占据
了天下的枢纽地位。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自始至终都未曾有过民众自发
的抵抗,实说明秦国确实已经网罗住了天下大部分士人之心。
就整个组织的统一配合上来说,秦国比东方六国做得也要好得
多。战国虽然养士成风尚,有孟尝、平原、信陵、春申四大公子,但他
们只是比养士数量的多少,并不知道如何识士、用士,所以鸡鸣狗盗之
辈多在其中。认真算起来,养士只是他们借以邀名的方式,和民间斗富
实没有什么两样,反而使国家法令出现了‚政出多门‛的弊病。秦国除
吕不韦、
嫪毐
曾有过养士之举外,臣下并无养士之风。赢政一亲政,首
先就诛灭
嫪毐
、吕不韦势力,把他们的舍人们迁往偏远之地,
其目的自
然是为了使所有政令都能直接出自*。
苏轼曾经写过一篇
《六国论》
,
说六国能久存的原因是在‚养士‛上,但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却不明了百
官养士,
必将使政出私门,
这样国家的*组织远不及*统一调配的
组织方式有效率。在七国中,秦国郡县制实行得最彻底,也最成功,所
以其行政效率远比六国要高,
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也极为密切,
这才使统
一天下的过程波澜不惊,
在步步紧*之下,
没有给六国任何一个喘息的
机会。
举世惊叹的秦始皇兵马俑,
足已令我们对秦帝国惊人的组织能力
作管中窥豹。
战略方针得当,使组织长处得到了高效发挥,这也是一个重要
的原因。秦国资源虽然丰富,但与六国比起来并不占优,其军队虽然锐
不可当,后备力量却有限,加上六国立国都已经数百年,文化、制度都
不同,一旦打起持久战,秦国力所难支。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得充分利
用自己的优势来对别人的劣势,
才会有取胜的希望。
秦军的相对优势在
兵员的素质、武器装备和组织配合上,而在后勤粮食供应、兵员补充上
则显得相对不足,军队数量也不占优,因此,在战斗中必须以速决战为
主,
战略上则采取
‚分割包围、
各个击破‛
的策略。
秦军首先通过夺魏、
韩城池的方式向中原伸出,直与齐接壤,
切断南北联系,并积极与齐言
和,破坏合纵,旋即大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五国。等五国尽灭,
兵锋东向,齐国尚无军事准备,又退无可退,只能不战而降了。这种策
略比日本侵华时只知道由东到西渐次推进的策略要高明得多,
后者难免
会打成持久战。此外,秦在整个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始终保有其主动权,
夺其城池,虏其王,
而过去大坑降卒之事一次都没犯。可见秦国上下对
统一天下必定已经达成了高度共识,而赢政对相关的*、军事、外交
等各方面所使用的策略及其步骤也必定是了然于胸,
使整个统一进程紧
锣密鼓,
各方面配合也极为成功,
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将组织弱点暴露给
别人的重大失误。
所以,
秦始皇决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暴君,
他不但有雄心抱负,
而且还有极高的组织才干。张分田在《秦始皇传》中就指出:
‚历史事
实表明,自秦始皇切实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君
臣关系和吏治的状况比较正常,有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属于相当好的一
类。……如果客观地加以分析、比较的话,就不难发现:在处理与重要
辅臣之间关系的技巧、能力和胸襟方面,与汉高祖、汉光武帝、蜀汉刘
备、
唐太宗等历代名君相比,
秦始皇毫不逊色,
甚至不乏过人之处。
……
在质量上,
秦始皇的辅臣班底不比任何一位帝王的辅臣班底逊色。
就学
识、谋略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而言,秦始皇的李斯、尉缭足以与汉高祖的
萧何、张良和唐太宗的房玄龄、杜如晦相媲美。就军事谋略、作战指挥
能力和实际战功而言,
秦始皇的王翦、
蒙恬等诸将不次于汉高祖的韩信
和唐太宗的李靖、李
勣
。在数量上,秦始皇身边也曾贤能满朝,谏臣盈
庭,
良将如云。
秦始皇的一批能臣武将堪与汉光武帝的
‘云台二十八将’
相匹敌。
……在历代雄才大略的皇帝中,
秦始皇与其主要辅臣的关系最
为亲密。……在历代王朝中,秦朝权力核心层的稳定性是最高的。……
在皇帝与重要辅臣群体关系的稳定性方面,
大概只有汉光武帝等少数帝
王的统治时期可以与秦始皇相媲美。
……隋文帝大肆剪除功臣,
据说
‘其
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汉高祖诛灭韩信等一批
王侯宿将、
明太祖几乎将功臣屠灭殆尽也都是典型事例。
唐太宗也有因
猜忌而罢黜、诛杀功臣宿将的行为。在妥善处理功臣方面,汉光武帝历
来受到赞扬。他的做法是让大多数功臣脱离政务,远离权力,
把他们养
起来,使之既可以养尊处优,又可以避免获罪受罚。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与此异曲同工。从现存历史记载看,秦始皇没有剪除功臣宿将,也没有
让他们赋闲。如果没有一定的胸襟、气魄和自信,他能够作到这种程度
吗?‛——应该说,张分田的论述确实说到了点子上。
秦能统一中国,最重要的原因不在其它,而在秦始皇及其历代
先王的努力使整个国家的组织程度、战略谋划远较六国为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