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起步晚的名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29 20: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9:11
我国民航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http://www.chinairn.com/ 2005-5-12
[搜索关键字:]民航业 发展 回顾 展望
中研网讯:
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于1949年 11月2日。55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国民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我国民航业的发展现状
航空运输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仅为157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万人,货邮运输量767吨,仅有12架小型飞机,12条短程航线。 2004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 23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2亿人,货邮运输量273万吨,年平均分别增长19.4%、19.0%和16.4%,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据预测,2004年我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排列中将会由第5位跃居到第3位。 2004年,我国以高票首次当选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标志着我国民航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运输网络不断扩大,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04年,我国民航定期航线航班达到1200条,其中国内航线 (包括港澳航线)975条,国际航线225条,定期航班国内通航136个城市、国外通航38个国家的80个城市;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干支线相结合的航空运输网络。为满足航空运输市场对运力的需求,民航利用国外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等方式,添置了大中型干线飞机,引进了部分支线飞机,使机队规模不断壮大。2004年全行业共有各型运输飞机754架。
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民航加强了机场、航管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建、扩建、迁建和新建了北京、上海、广州等80多个大中型机场,建设了一批支线机场,机场设施越来越接近航空发达国家的水平。 2004年,全国共有通航机场137个,航空运输通达能力显著增强。空管设施方面,大幅度提高了管制能力和技术手段,为保证安全正常飞行奠定了基础。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推进了民航运营和管理的信息化。
安全记录不断刷新,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几十年来,民航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通过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和监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十年来,百万飞行小时事故率为0.6,好于世界平均水平。2002年5月至2004年11月,民航连续30个月保持安全飞行,累计安全飞行516万小时,创造了我国民航历史上的最好记录;与此同时,建立了旨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行服务承诺、完善投诉处理机制、促进航班正点,使民航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新运行机制初步建立。继20世纪80年代末民航*改革以后,从2002年开始,民航进行了历史上最深刻和最彻底的一次改革。2002年初完成了空管*改革;同年10月,民航总局直属航空运输及服务保障企业联合重组,成立了三个航空运输集团和三个航空服务保障集团,并与民航总局脱钩; 2003年10月,组建了空中*部队: 2004年7月,完成了90多个机场的属地化管理移交工作。民航总局已由过去政企合一的行业部门转变为主要承担安全管理、市场监管、空中交通管理、宏观*以及对外关系五大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新的行业管理*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来。
二、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历程
回顾和分析我国民航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航空运输发展的阶段性十分明显。造成这种阶段性的主要动因可归结为两大要素,一是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因素;二是*改革所带来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因素。
1950—1980年的30年间,由于受国家*形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民航属军事化和半军事化部门,航空运输产品难以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规模小、基础薄弱,民用航空运输处于低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即国民经济发展的“六五”,“七五”期间,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小平同志“民航要走企业化道路”的决策,开创了民航发展的新纪元。从 1981年开始,民航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脱离军队建制,实行以管理、运输、服务、保障一体化的企业运作方式。10年中,面对十分强劲的市场需求,民航运输虽发展迅速但仍难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买票难”为代表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民航处在高度“卖方市场”阶段。
20世纪90年代的10年,是民航发展过程中最为波澜壮阔的10年。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民航最终完成了地区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供油等保障企业分离运作的第二次重大改革。这10年又大体分为两个发展过程。一是在“八五”期间,伴随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带来的经济发展,民航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1990~1992年的3年,连续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机队的迅速扩大基本上满足了社会需求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基础设施、人员培训、管理水平的矛盾十分突出,飞行和空防安全形势十分严重,一度曾陷入低谷;二是“九五”期间,民航在继续扩大生产、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花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改变了安全的被动局面,取得了安全和效益双丰收的良好业绩。但“亚洲金融风暴”的出现引发了1998年民航前所未有的效益滑坡,航空运输市场真正进入“买方市场”阶段,民航企业粗放型经营的种种弊端明显暴露,行业内竞争愈发激烈、行业间竞争开始显现,民航开始真正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我国民航业是带着挫折和重负进入21世纪的。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促动下, 2001~2004年的4年间,民航运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经历了“非典”重创的我国民航业,度过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跨越性的发展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较上年增长 34.7%、旅客运输量增长38%、货邮吞吐量增长24.5%。之所以取得这样的业绩,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交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民航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继 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又突破1万亿美元、入境旅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出境人数超过2885万人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给民航运输带来了旺盛的市场需求。
二是*改革建立的新的民航管理*和运行机制初见成效,给民航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以后,民航总局作为*部门,积极转变职能、十分注重发挥*的行业管理和宏观*作用,采取了在安全管理上逐步加强、在经济*上鼓励竞争、在服务质量上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导向。在狠抓安全的同时,不断打破市场保护和垄断、扩大航权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积极促进竞争、注重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改善服务。这些*的实施,较大程度上刺激了航空运输的发展。另一方面,航空运输企业和机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得到较大加强。
三、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展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回顾我国民航5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环境下,伴随着民航*改革所带来的新的活力,我国民航运输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目前,我国民航运输已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这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要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特别注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特别注重处理好快速发展与确保飞行安全的关系。确定适度的发展速度,在保持行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从系统上建立安全管理的法规、制度和监管体系,确保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要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宏观*的作用。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做好宏观*工作,逐步解决目前民航发展中存在的西部落后于东部、支线落后于干线、国际运输落后于国内运输、货运落后于客运、通用航空落后于运输航空等问题,促进行业的全面发展;三是要特别注重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解决原有*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理顺新*运行下各经营主体之间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不断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确保行业的协调发展;四是要特别注重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些突出矛盾。在深入研究、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妥善解决新一轮的“人员培训跟不上、基础设施跟不上、管理水平跟不上”以及空域紧张等问题,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五是要特别注重提高科技含量,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运用新技术保障飞行安全和开拓市场、提高服务,运用新的研究成果提高管理水平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人为本”出发研究新阶段改善民航运输生产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为行业发展提供保障。
未来十几年,我国将全面实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战略发展期,也是民航运输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按照所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航空运输指标将稳居世界第二位,部分指标甚至可望超过美国;区域和运输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会得到根本转变;机场数量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幅提高,能满足航空运输的发展需要;空中交通管理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空安全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将在国际民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航空运输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航空运输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增加。
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民航将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