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3 12: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6:51
李唐遭百六,边事失经营。
大氏十传世,辽人久弄兵。
战场春草瘦,戍垒暮烟平。
今日归皇化,居民自乐生。
这首《沈州吊古》五律,是历代典籍中最早以“沈州”为吟咏对象的古诗,作者为金代王寂。
王寂是金代名士,归德府判官王础之子,金天德二年(1150年)中进士,官至中路转运使。他在明昌元年曾被提点辽东路刑狱,从当年二月十二日至四月七日的五十多天,曾巡行辽东,完成了一部以日记体记载在辽东所见所闻的纪实性杂著《辽东行部志》。王寂在开篇中写道——
明昌改元春二月十有二日丙申,予以使事,出按部封,僚吏送别于辽阳瑞鹤门之短亭。是日宿沈州。沈州,在有唐时曾为高丽侵据,至高宗命李东征,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领辽东。其后,或治故城,或治新城,实今之沈州也。又韩颖《沈州记》云:“新城,即沈州是也。”至于唐季,不能勤远,辽东之地,为渤海大氏所有,传国十余世。
当五代时,契丹与渤海血战数十年,竟灭其国。于是辽东之地尽入于辽。予因念经行之路,尚隐没有荒,墟故垒,皆当时屯兵力战暴骸流血之地,于今为乐国久矣。吊亡怀古,亦诗人不能忘情也,因赋一诗云……
王寂这里所赋之诗,即《沈州吊古》。这首诗中,作者回顾了李唐王朝征战辽东造成的边事荒废,以及契丹(辽) 与渤海的辽东之战所造成的民不聊生。李唐,即李氏唐朝。从唐建国(618年) 至开元元年,正是九十六年,王寂诗中写的一百零六年,当是诗歌语言。大氏,唐宋年间,渤海国王姓大氏,开元元年唐朝封大祚荣为右骁骑大将军、渤海郡王,后改名为渤海国。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沈州当时即在渤海国境内。渤海国从立国到为辽所灭,历十四代,诗中“大氏十传世”,当为用诗的语气叙述方便,取其整数。“李唐遭百六,边事失经营。大氏十传世, 辽人久弄兵”。短短四句,概括了“沈州”几百年的历史轮廓。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诗的后半部王寂记述巡行辽东到沈州时所见。那一片片在春天本该长势旺盛的春草,由于地处战场之上已被马踏人踩枯瘦了,戍垒本该是坚实高凸的,在暮色中却是放眼平平。这古战场残留的景象,反映出战争的破坏性。古战场如此,经历了一次次战争的沈州百姓,生活又如何呢?
诗人没有直写,却给读者留下了思味的空间。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的思绪又回到写诗的现在时,“今日归皇化,居民自乐生”。辽沈地区百姓,只有在女真族金王朝统一辽东之后,才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王寂是金之*,字里行间自然有为金王朝*的成分,但也透露出那个时代的一些真实情况,即宋与辽金两朝政权当时的战争主要在长城以南的中原进行,沈州地处金的后方,人民才得以休养生息,过上安生日子。
沈州的建置是在辽初。东汉时玄菟郡内迁治所设在候城东,是当时军政中心,候城地位逐渐降低,到唐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
到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在候城旧址建置一州,因在沈水(浑河)之畔,便名沈州。沈州下辖两县一州:东北乐郊县,是阿保机进攻河北时,俘获三河县民迁徙至此,初称三河县,后改称乐郊。西南灵源县,即原盖牟城址,阿保机俘蓟州官民在此建渔阳,后改称灵源。阿保机在神册六年(921年) 又下诏将檀州、顺州的百姓迁到东平与沈州。昔日檀州在今北京密云,阿保机俘其民户迁至今沈阳康平境内建檀州,后改为棋州。顺义在今北京顺义县,是辽横帐南王府俘顺州百姓所建,为“头下军州”。这样一来,沈州增加了人口,充实了民户,城市规模也扩大了。辽太宗耶律德光时又将辽阳东北六十里的岩州(高句丽时的白崖城) 划归沈州治下。至此,沈州成为辽代东京辽阳府北部的重镇。西南接广州(今沈阳于洪区彰驿乡),西北近辽州(今新民辽滨塔村),北与双州(今新城子区石佛寺乡)、兴州(今铁岭懿路) 相连,南邻集州(今苏家屯区集奉堡) 可达辽阳。这时的沈州重筑了州城,增建了民居,修建了寺塔,恭建起文庙,开设了“沈州学”,形成了交通发达、物阜民丰的一座城市。
辽胜陀罗经石幢(大十面)
据近年沈阳地区文物考古发现,清楚地画出了八百年前沈州的繁荣市貌。州城中心矗立的高大石幢,北门外的崇寿寺及白塔,塔湾的回龙寺及舍利塔,白塔堡的弥陀寺及白塔,陈相屯塔山的安宁寺及塔,而小西边门外的李进墓,北塔街的张宁墓,今沈阳第十七中学院内的胡氏墓等辽代*墓葬,形制较大,随葬品丰富。这些遗迹与文物都呈示出当时的沈州*、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