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是怎么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4 03: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5:00
一般来说,一年有365天,但2016年和四年前的2012年一样,拥有366天,多出的2月29日就叫闰日。那么闰年和闰日背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人们通常使用的公历,我们主要依靠太阳来判断一年有多长、四季何时更替,这为农耕时令提供了可靠清晰的指导。日出和日落时,一年中太阳在地平线上的位置会不停地移动,冬季时偏南,夏季时偏北,因此人们根据这一巨大的变化在巨石阵(Stonehenge,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和纽格兰奇墓(New Grange,位于爱尔兰都柏林,冬至照明是其著名景观)分别标记出了夏至和冬至。
事实上,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5秒,即一个回归年(tropical year)。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每四年累计约为一天,所以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上1天,使该年的历年长度为366天,这一年就叫闰年。
如果没有闰年,我们把每年的长度固定为365天,那么750年后,季节在时间上就会发生转变,北半球的冬天会变成6月份,计划未来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的时间会发生失常。因此,为了使日历保持精确性和可预见性,各个文明都建立起了一个可行的系统。
现行的每月时长和每年时长最早可追溯至罗马*者凯撒大帝时期,当时采用的罗马儒略历(Julian calendar)也存在闰日,但闰日每三年出现一次。凯撒大帝的继任者奥古斯都即位后对罗马儒略历进行了调整,从2月减去一天加到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使8月变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但罗马儒略历仍不够完善,因为每年的时长少于365.25天。再后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进行了改善与修订,变为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即沿用至今的世界通用的公历。
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公历规定: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年份,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例如,2000年是闰年,2100年则是平年。长期来看,这种系统使每年的平均时长为365.2425天,离365.2421897天(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仍然存在微小误差,如此计算下来,每4000年就会有1天的误差,这种误差使得我们有时会在6月或12月加入闰秒,决定是否需要闰秒、何时添加闰秒的任务,则由国际地球自转事务*局(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