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用洋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03 21:1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04 04:07
洋历,国际通用的公历,又称公元、西元、西历。
洋历是明朝后期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进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时间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洋历”因为是外来历法,故早期被人们称为“洋历”,后被人们改称为阳历、公历。现今人们所称的阳历,并不是中国古代的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众多,基本上都是阴阳合历,综合考虑了月亮和太阳对天气时差的影响。现今人们所说的阴历,其实是阴阳合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4 01:15
现代人多用“洋历”,传统“农历”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只有到春节等传统节日时,才会被人们想起。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农历”是明代来华传教士庞迪我、熊三拔、汤若望制定的,后经1929年*修订,成为今天的样子,它也是“洋历”的一种。说“阴历”“农历”其实都是一种误会,因为该历是阴阳合历,且中国幅员广阔,一个历法根本不可能适应各地农时。
“阴历”的优点在于比传统历法更准确,特别是在推测日食等方面完胜此前旧历,但缺点也很明显,闰年(384天)与平年(354天)差别太大。
最早呼吁改用“洋历”的是高梦旦(出版家,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发明人),1896年,他在《万国公报》上撰文,主张“正朔服色,既为列国所同,而一国必欲立异,则交际往来,不免存歧异之心”。
1903年,单士厘在《癸卯旅行记》中说:“世界文明国,无不用格勒阳历(即格里高利历)。”单士厘是晚清奇女,出身名门,29岁才嫁给钱玄同的哥哥、外交家钱恂,多次随夫出访日本,《癸卯旅行记》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女性游记。
后梁启超、刘师培也呼吁改历,梁启超提出“孔子纪年法”,以孔子诞生年为初元,但高梦旦撰文反驳,认为不应将佛教徒、道教徒排斥在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间并未真正接受阳历。
1928年,刘大白出任第三中山大学(后改名浙江大学)秘书长后,在他推动下,蒋梦麟提请国民*发起“废历运动”。1930年,蒋升任教育*,刘是次长,两人刚上任,便力促“废历运动”,产生重大社会影响。
蒋梦麟曾说:“刘大白先生是一位诗学、文学、佛学、史学、行政、*都有兴趣的人。这种多方面兴趣的人,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时代是不多见的。”
刘大白急于废农历,原因可能有二:首先,刘好击剑,性格慷慨激昂,时时担心自己保守。早在1923年,便有署名为“大白”的文章称农历为“废历”。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盗国,以本年为洪宪元年。上海各报不以为然,依然只刊阳历和农历,不提年号。袁*内务部、交通部立刻发出警告:“如再沿用公历及*纪元,不奉*政令,即照《报纸条例》严行取缔,停止邮送。”各报无奈,只好用极小号字排上“洪宪元年”。
1917年6月,张勋复辟,再度废除阳历。
其实,刘大白等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即阳历未必符合科学。
竺可桢先生曾批评说:“在20世纪科学昌明的今日,全世界人们还用着这样不合时代潮流、浪费时间、浪费纸张、为西洋中世纪神权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格里高利历,是不可思议的。”
1926年李景汉先生在北京郊区调研发现,农民没钱买日历,“没有每七天休息一天的福气,也不用精确计算日子,看看月亮也就够了”。
采用西历,可能最大的方便在于和国际接轨,竺可桢先生也同意:既然世界都在用,中国也不宜例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4 02:33
洋历是明朝后期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进中国(旧历-儒略历)。1911年辛亥*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新历-格里高利历),时间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
洋历,国际通用的公历,又称公元、西元、西历。
清末至新中国早期这段时间,因为人们将外国人成为“洋人”,故人们习惯性地将外来的东西冠上一个“洋”字,如“洋房”“洋车”“洋装”“洋火”等。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还普遍将火柴称为“洋火”、肥皂称为“洋碱”。
“洋历”因为是外来历法,故早期被人们称为“洋历”,后被人们改称为阳历、公历。现今人们所称的阳历(公历),并不是中国古代的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众多,基本上都是阴阳合历,综合考虑了月亮和太阳对天气时差的影响。现今人们所说的阴历(即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