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是什么职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2 03:2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2:56
金坛名人传记(一)——华罗庚
1985年6月3日,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带领应用数学助手,乘日航JL-782次班机从北京飞往东京,作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和友好访问。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是他一生最后的旅程。
为了科学,华罗庚奋斗了一生。
一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金坛县城大桥东头,父亲华祥发以开小杂货铺为生、为取“进箩避邪,同庚百岁”的吉兆,给儿子取名罗庚。华罗庚6岁时,跟随胞姐莲青进入金坛小南门仁劬小学读书。少年华罗庚贪玩好奇,爱赶热闹,把学习置诸脑后,功课常常不及格。
1922年秋,华罗庚进入韩大受先生创办的金坛县立初中读书,开始还不用功,作业涂涂改改,字又写得潦草,常惹老师生气。初二时有一天,数学老师王维克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华罗庚的作业又是涂涂改改,很不整洁,心中一阵不乐。但发现那些涂改的地方,正是他探索解题的多种思路,王老师喜不自胜,把华罗庚叫到身边鼓励了一番,这使华罗庚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后他在王维克、李月波等老师的培育下,同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对数学的爱好与日俱增夕但数学老师对他不依照自己的规矩解题很反感,当众指责他,话语中还颇带几分讥讽和鄙视。华罗庚不甘受辱,举手起立,要求老师出题考他。老师便故意选了道难题,叫他上黑板演算,全班同学看此难题,面面相觑,老师等着看华罗庚出丑。谁知华罗庚从容上台,一一演算,正确敏捷,使全班师生惊叹不已。此后老师对他改变了看法,同学们也更加佩服他。然而,穷困无情地把他拉出了校门,他未能拿到毕业文凭,又回到了金坛,帮助父亲料理小杂货店,背起了生活的纤绳。
华罗庚失学了,但他并不灰心,而是顽强地走上了自学之路;那些无穷变幻而又能变幻无穷的数字和符号,强烈地吸引着他。由于心思集中在书中,常常对进门的顾客答非所问。街坊邻居不理解,喊他是“看天书的罗呆子”。母亲见他爱书如痴,苦口婆心劝说他:“罗罗呀,我们是穿木头裙子(指柜台)的命,不是书香门弟的人,你还是省些灯油,烦烦吃饭的行当吧。”父亲见儿子常因读书而怠慢了顾客,跑走了生意,大发脾气。
后来,母校金坛县立初中的校长同情华罗庚的处境,让他到学校当一名庶务员。华罗庚每天在学校从早忙到晚,夜里,帮助清理完小店账目,又一头钻进数学王国……如此从春到秋,从冬到夏,从不间断。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广,解的题越来越多,他学会了一种清晰而简洁的思维方法,研究问题可以一开始就抓住核心,避免了许多弯路。这就形成了他日后独树一帜的数学风格,即被国外学者称誉的“直接法”。
二 在自学实践中,华罗庚胸中产生了一种冲动,就是如果不把自己解题的思路和学习的心得写出来,就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于是,他开始动笔写稿。可是,写得快,投寄得快,退稿也快。退稿信上往往这样说,你解的某道题,已由某国数学家所解决。对此,华罗庚不仅不气馁,反增强了自信,觉得自己虽未详读过名家的文献,却能解出来,如果加倍努力,完全可以与某些名家争高下。1929年,他的*作《sturm氏定理之研究》终于问世。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爱因斯坦语)。一天,华罗庚在《学艺》杂志上读到著名数学教授苏家驹的文章,苏氏声称他对被近世数学界判为死题的“代数的五次方程式”,找到了“可解之法”。华罗庚先是“惊奇”,继而又产生了“摆脱”的*。他发觉这位名教授的结论下错了,于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分析钻研,撰写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
就在华罗庚满怀信心向科学高峰登攀的时候,厄运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病,缠绵病榻半年多,家境清贫如洗。命总算保住了,人被折磨得骨瘦如柴,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变成了僵硬的直角,年纪轻轻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刚刚病愈,上海《科学》杂志(1930年)第15卷第2期上,把他那篇批评苏家驹的文章登出来了,引起了数学界的广泛注意。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读了这篇简明精当的文章,一心要打听到华罗庚是从哪国回来的留学生,是哪所大学的教授。但周围的同事都摇头说一无所知。当他从江苏籍教员唐培经处得知华罗庚仅是金坛县立初中的一名庶务员,只读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怦然心动,会心赞叹这位奋力自强的青年,于是主动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去工作和学习。
三 1931年秋,华罗庚带着简陋的行装,蹒跚北上,迈开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熊庆来教授热情接待了这位面目清瘦并患有严重腿疾的青年。简短的交谈,发现华罗庚才思敏捷,谦和真诚,双目不禁一亮:“好一匹千里驹!”于是,这位仅有初中毕业浅薄学历的残疾人,破天荒地进入了向来非常讲究学历的清华学府,在数学系图书馆,当上了一名通常要大学毕业才能得到的职务——助理员。
在清华,华罗庚一时很难适应,但他以极大的毅力对待所面临的困难。每天,他挪动着“圆和切线运动”的步履,首先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整理资料,保管图书,收发文件,打印文稿,代领文具,绘制图表等等,然后,争分夺秒旁听和进修数学课程。他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学完了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超过了大学毕业生水平。用四个多月时间攻读英语,达到了可以阅读英文版数学文献的水平,还学会了用英语写作。之后,又自学了德语和法语。在当时,我国的现代数学还处于起跑线上,华罗庚一次向国外投寄的三篇论文全部发表,开创了清华在国外发稿的新记录。1933年冬,清华大学的教授们聚集一堂,讨论一个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学校想请华罗庚教微积分,但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不合格。会上发言热烈,反对者说这样做有失体统,会损害清华的声望;赞成者认为华罗庚虽无学历,但有真才实学,他的学识甚至超过了某些教授。理学院长叶企荪果断定论:“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能被资格所限!”这样,华罗庚又一次打破了清华相传多年的职员系统决不能跨转教员系统的规定,当上了正式助教。
四 1936年,华罗庚经熊庆来的引荐,由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两午。华罗庚到达剑桥时,适逢该校数学系主任著名数学家哈定去美旅行。
事先,哈定从另一位名家维纳处知道了华罗庚的情况,临行时关照他的代理人:“凡东方人到我们欧洲来深造,都是想在短期内获得博士学位,你可以告诉华氏,他在此只需两年即可获得。”通向剑桥博士之路,一般要三年至七年,可见哈定对华罗庚已经是另眼相待了。不料华罗庚这样回答:“我来剑桥只有两年时间,要修博土学位,就只能跟随一位教授学习,如果这样我的思想和学识就会受束缚,我想在两年中尽可能多地学得各家之长,志愿在数论和分析两方面都得到深造的机会。”
华罗庚在英国剑桥两年中,虽未去攻读博土学位,却出色地解决了华林问题、塔内问题、奇数的哥德*猜想问题等难题。在英、美、德、日、印等国权威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学术论文。他建立的关于塔内问题的“华氏定理”,连哈定都连声赞叹:“太好了,我以为自己的著作已经写成无法改进的,这回却非改不可了!”华罗庚当年对高斯问题的研究,至今仍占据着制高点。
1938年夏,华罗庚听到祖国全面抗战已经开始的消息,心头不能平静了。他毅然飘洋过海,登上万里迢迢的漫长旅程,回到祖国抗战的大后方昆明。
五 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南迁昆明组合的西南联大热情欢迎华罗庚的归来。但学校当局究竞以何种名义聘他执教却犯了愁——尽管华罗庚已成为国际数学界注目的学者,但他的职称仍然只是助教。为此,清华大学教授资格审察委员会召开了专门会议。委员们面对华罗庚在国内外发表的几卜篇高水平的学术论著,一致同意他直接取得正教授的资格。28岁的华罗庚,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连续三次冲破清华的传统制度,创造了至今在这方面仍未被超越的“最高纪录”。
西南联大的环境是十分艰苦的。敌机经常空袭*扰,住家多次搬迁,生活动荡不安。然而,华罗庚仍然坚持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住在昆明远郊农户的小厢楼里,楼下就是喂养猪牛的牲口圈。白天,他拖着病腿赶到学校为学生讲课,晚上回到小楼里,坐在昏黄如豆的小油灯前研究学问。
几年中,他在国内外接连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经典巨著《堆垒素数论》在这小厢楼上一问世,就获得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爱因斯坦从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发来专函:“此一发现,为今后数学界开发一个重要的源泉。”与此同时,华罗庚还开展了矩阵几何、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有位同乡曾问华罗庚:“你的数学成就究竟有多大?”华罗庚笑着对他说:“你不是同行,说了你也难理解。不过可以作个比方,古希腊学者们留下几十道有待解决的难题,我解答了五、六个,但还剩下百分之一、二须加澄清,没能彻底解决。只是像今天的天气十分晴朗,由此推测,明天大概也还是晴朗的日子。仅此而已,不如苏联科学院院长维诺格拉朵夫,他虽然解决了一个,但是百分之百的解决了。”
六 抗战胜利后第二年,华罗庚应苏联科学院及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到苏联进行丁三个月的访问,考察了苏联科学研究和教育的状况。感触颇多,回国后在《时与文》杂志上分四期发表了《访苏三月记》。
这年秋天,他又接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聘赴美,担任了该院的高等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客籍教授。1947年春天,在霍浦金斯医院治疗腿病,使左腿的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同年秋天。夫人携孩子来美团聚。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掌握了二十世纪数论研究的制高点,使美国众多科学家叹为观止。1948年春,伊利诺大学又聘请他担任了终身教授。这时的华罗庚,小洋房、小汽车、高薪俸,还有四名助教和一名打字员,可以说,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当优裕了。
七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后,正值不惑之年的华罗庚归心似箭。他决心抛弃一切优厚的待遇,巧妙地避开丁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眼睛,登上一艘邮轮,回到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
建国初期,创业维艰。华罗庚义无反顾,在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的同时,挑起了建立新中国数学科学的重担。1952年7月,由他负责筹建的数学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为所长。接着,又先后建立起了基本理论数学、数理逻辑、力学,数学物理、应用数学、计算及计算机等一些研究所(室)。在五十年代,他在繁忙的社会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的同时,数学研究成果不断问世,《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等重要论著相继出版,《多个复变数典域上的调和分析》;于1957年荣获国家科学发明—等奖。他在学术上的创造发明达到了鼎盛时期。
从六十年代起,华罗庚的工作又有了重大转折,他将工作重点放到普及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数学方法上。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及26个省、市、自治区,到过无数的工厂,为群众教授数学,解决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培养出了一大批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人才。
华罗庚从事数学科学事业,著述甚丰,成就卓绝。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是“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芬威尔——嘉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他撰写了《数论导引》、《从单位圆谈起入《数值积分近似计算入《偏微分方程》等学术论文200篇,专著10部,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四十年代初发表的《堆垒素数论》,先后被译成俄、 日、德、匈、英文出版,至今仍为这方面研究所必需征引的文献;有些著作已跻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的行列。1983年,联邦德国斯普林出版公司用英文出版了《华罗庚著作选》。此外,华罗庚还写了10部科普著作。
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与此同时,华罗庚培养、影响和教育了新中国的好儿代数学家,他为发展中国数学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美国著名数学家艾特尔.赛尔贝格经过深思熟虑,说出这样一段话:“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会对数学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回国对中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怎么样。”
八 1979年以后,华罗庚先后到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荷兰、美国等国家及香港、澳门等地区的许多大学、研究所讲学、访问,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和华裔知识分子广交朋友,进行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由于他科研成就卓著,被美国学院选为120年来的第一位中国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荣获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国南锡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土学位。著名科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华罗庚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63年,华罗庚为青少年写作《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文,曾以诗作序:“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寸辛苦一分才。”这首诗既是华罗庚治学经验的结晶,也是广大青少年向科学进军的座右铭。1979年8月,香港作家梁羽生在英国伯明翰采访华罗庚时,用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句赞扬他,华罗庚即席以诗作答:“老骥耻伏枥,傍随千里驹。壮士垂暮年,实干永不虚。”表达了他决心为科学奋斗一生的精神境界。
1984年7月,华罗庚提前结束在美国的讲学和访问,带上刚刚完成的重要论著《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回到北京。接着便马不停蹄地到各地进行经济数学的研究和推广活动。从1984年7月到1985年5月,先后到过长沙、哈尔滨、内蒙古、河南、深圳、珠海、徐州、广州等地,其速度和效率都是惊人的。
九 1985年4月27日,华罗庚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会见港澳记者,一位年轻的香港记者问:“你的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华罗庚沉思了一会,果断地回答:“我最大的希望,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谁知仅仅隔了个半月,这最后一天竟不幸言中了。
6月12日,是华罗庚访日的第十天,下午二时拜访日本学士院(相当于我国的科学院),参观天皇和学土院负责人办公的地方、院士会会场和图:馅馆,并应请在学士院留言薄上题词:“十分荣幸地来访问日本学士院,祝两国科学交流日益繁荣。”下午四时,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议厅,向日本数学界作题为《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演讲。他的演讲不时为全场热烈掌声所打断。下午五时—刻,华罗庚在日本讲坛上讲完了最后的—句话,就在正要接受日本数学家献来鲜花的那一霎时间,他突然倒下了!晚十时零九分,一代数学伟人华罗庚教授因患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骤然谢世,走完了他—生的最后旅程,终年74岁。6月21日,国家领导人和首都各界代表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1986年,金坛县*在县城中山公园内建立了“华罗庚纪念馆”,后中山公园、华罗庚的母校金坛县中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华罗庚一生“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立志科学,献身祖国”的精神激励后代,教育人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22:57
198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