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2 00:1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1:39
“十七大”以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地方*、企业界、学者及民间热议的焦点。作为担负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先试先行区和首善之区的广东,更是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2010年广东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头戏和第一要务。从字面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转变”,一是“加快”。进一步分解为三层意思:①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有方式为什么不行?可不可以通过市场自行解决?不转行不行?②如果非要转变的话,慢慢转行不行?③如何转?向什么方向转变?带着上述问题,结合广*会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两点看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广东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一)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以脱离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时间维度和全球化、国际化等空间尺度。迄今,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对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服务业文明三种文明样式。产业结构上经历“一——二——三”的演进系列,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经历去工业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服务业经济时代。从生产方式看,经历了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深刻转型。从空间尺度看,城市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城市本身也演绎着“大城市——大都市——大城市带——都市连绵区”的形态变化。 (二)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1978年尤其是上世界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经济*改革,即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和“对外开放”并驾齐驱的创造中国30年发展奇迹的两*宝。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发展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中西经济、社会、文化碰撞和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本地化、本地全球化的发展逻辑不断深化。由于传统*的路径依赖,上述转型过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将持续。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让世人瞩目,2009年,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势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 353亿元,增长率达到8.7%,居世界第三。可以预见,在2010年,中国经济实力将超过日本,跻身世界第二。30年发展实践在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也铸就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他们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广泛参与国际并购,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中国的消费能力和潜力十分可观,2009年*40 000亿经济刺激*下,中国很好的开启了农村和二、三线市场,去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最重要的是,中国*对于经济发展的适度引导、干预及相关*的出台,为经济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经济面临外生性和内生性问题。从外部看,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很多,风险也越多、越大。2009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制造业经济遭受重创,虽有经济回暖迹象,但仍不稳固。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中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亟待加强。从自身看,中国经济的高度增长是以大量土地供给、廉价劳动力、大量耗能、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高科技占经济总量的份额较小,智力、管理等软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显著。换言之,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观,但发展质量不够,是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嬗变,需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嬗变。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广东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直以来,广东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香港作为华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经济辐射及依托大量外来劳动力的低成本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30年来,“世界工厂”、“专业镇”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片。欣喜之余,广东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农田锐减,环境恶化,地区间产业同构,城市恶性竞争,*差距拉大,产品附加值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限。从区际比较看,随着上述经济发展要素和*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相对均一化和普适化进程的加快,**针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及以武汉、郑州、成都、西安、沈阳等为各自中心城市的圈域经济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2:5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其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源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发展观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体现发展观。有怎样的发展观,就有怎样的发展方式。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如果仍然守着“增长等同发展、速度等同发展、GDP等同发展”的理念,不愿意改变完全靠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撑的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就无从谈起,科学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