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4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7 10:20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释义:阐述了“柔”与“刚”的辩证关系,凡事应有度。过于柔和就不是柔和了,而是懦弱;过于刚猛有力,到了最高境界,恰恰是不会锋芒毕露的。
出自:曾国藩注解《道德经》。
故事:
曾国藩研悟《道德经》,反思过往。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格格不合,在南昌与两位同僚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
结果表面胜利,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又如参同僚、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同僚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
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办法有时行不通,迂回、间接、柔弱的方式却可以达到目的,能够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呢?
曾国藩领悟至此时,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从这以后,直到他生命的结束,都一直信奉着这八个字。
扩展资料: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解析: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至柔,根本无从感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声无息,无色无相,这才是至柔,即大道。
至坚,代表任何有形的力量,大道的特性就是柔软,那么坚硬一类就属于背道而驰的一种力量,正所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驰骋,意即驾驭。因为无为,所以大道可以驾驭任何有形的力量。随顺事物本性,随顺自然法则,事情可以迎刃而解,水到渠成。按规律,按规则,按部就班,自然而然的就可以促成一切。
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面,凡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事物,都绝不是孤立的,都不是单独的存在,都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所以,再难的问题,只要你用心,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大道无为,圣人不争,无为并不是不作为,只不过是不用强力而已。
无有入无间,无有,不是没有,而是有,但是无法感知。即真正左右具体事物的,是无形的能量
从实修这个层面上将,无,就是离,不着;有,就是相,是名,是感知。无有,就是不去感知所有的名相,一切具足,但是不着一物,即是万有,又是真空。这样的状态,也就是得道的状态
无有入无间,同于大道,就可以穿越一切阻碍,自由,通达,看似无为,但,无所不为,无所不往,无为而为,无往不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7 10:20
释义: 凡事应有度,点到即为美。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正是阐述了“柔”与“刚”的辩证关系。
第一个“柔”,是“柔和”,第二个“柔”,是“柔弱”,也就是说柔和不等于柔弱。
第一个“刚”,是强大,“至刚”是最大的力量,第二个“刚”,是锋芒毕露,甚至咄咄*人。
也就是说,一个人刚猛有力到了最高境界,恰恰是不会锋芒毕露的。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注解《道德经》
原文:独利则败,众谋则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释义:只为自己谋利益就会失败,和众人一起谋大事就会泄密,太柔然不是柔,太坚硬不是刚强。 要把握住一个度。不要走极端。、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原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7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