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8 08: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11:09
姜维(2O2年一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风云急荡的三国时代,从来就不缺少英雄人物,姜维之才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出类拔萃的,但在群星璀璨的三国,只能算得上二流人物,特别是蜀汉亡在他的手上,至于和他干系大小,历来说词不一,我同意"他卓越的的才干表现在军事方面,*上则乏善可陈"的说法。
诸葛亮不但在三国,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算得上一等一的人物,虽然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但对姜维从发现到重用、培养以及最终把衣钵传给他,无疑是成功的。
虽然在蜀汉的最后时刻,姜维回天乏力,但对积贫积弱的蜀汉而言,姜维已超水平发挥,如同他临死前发出的哀嚎:"吾计不成,乃天命也!"的确,气数己尽,天亡蜀汉,非人力所能阻挡。
姜维的过人之处,还是先看诸葛亮对他的评价:"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对军事很有感觉,有胆有义,心存汉室"。我觉得姜维名符其实,担得起这样的评价。从诸葛亮离世后,他先后又进行七次北代,虽然胜多败少,但战争从来都不只是战场上的较量,更多的受制于*、经济、民心、资源等诸多因素,国贫民弱的蜀汉,和占据北方广茂面积的曹魏。
在综合国力上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也许军事上得到诸葛真传的姜维,不顾及国情,一次次劳民伤财的北伐,打着"兴复汉室"的 旗号,实际上是在作"进攻才是最好的的防守",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使弱小的蜀汉上下拧成一股绳,同仇敌忾,在魏、吴两强之间生存的努力。事实上蜀汉因内斗停止北伐后,很快就灭亡了。我觉得对姜维的七次北伐,包括诸葛亮生前的"五出祁山,六伐中原",都应该放在这个角度上来考量。
姜维对蜀汉朝廷,对刘禅表现出的终心,和他同时代魏、吴两国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诸葛恪等权臣比,显的有些"愚忠",在刘禅昏愦,宦官黄皓发难之时,他完全能够以大将军之身,提兵"清君侧",主动作为,拿回大权,而不是消极的离开中枢,驻兵屯田避祸。姜维*上的幼稚也是蜀汉早亡的诸多因素之一。也许也正是他身上有这份"愚忠",才使得诸葛亮把衣钵传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