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中的格言和警句有哪些?{十万火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8 07:0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21 13:57
成语:
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3、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要向他靠齐;
4、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现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5、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6、死而后已: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7、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俗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警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4:03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4:03
<<论语>>名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8.过犹不及.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3.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6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8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2.小不忍,则乱大谋.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5.君子忧道不忧贫.
86.当仁,不让于师.
87.有教无类.
88.道不同,不相为谋.
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90.既来之,则安之.
9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2.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9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9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6.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9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够了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4:03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 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5.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6.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7.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8.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0.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薄葬》
11.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1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1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 子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4:04
哈,我也正好做到这里……告诉你吧,一定选我哦!!!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格言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警句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格言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警句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格言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格言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格言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物?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格言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格言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格言
嗨……相当于把全文全弄出来了。 一定要选我啊!!!!!!!!!!!!
参考资料:我的语文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14:05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