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2 23: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53
地下水质量分类如下:Ⅰ类,水质优良,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低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水质良好,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水质较好,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水质较差,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水质极差,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一、地下水水质评价
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因子,利用1999年山东省地下水504件水质分析资料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地下水质量总体规律是:①鲁中南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及胶东半岛碎屑岩类裂隙水水质优于鲁西、鲁北黄河冲积平原孔隙水;②内陆地下水水质优于沿海。具体情况如下(图6-4):
Ⅰ级水: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岩溶水分布区及鲁东碎屑岩裂隙水分布区。鲁中南岩溶区主要为济南、淄博及潍坊大部分地区。胶东半岛除沿岸海水溯河内侵造成水质变差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水质较好,符合Ⅰ级水要求。该类型水分布总面积为8.26×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57.04%。该类型水中各种离子含量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以上标准,水质优良,可供饮用及其他各种用途。
Ⅱ级水:主要分布于淄博、济南北部的黄河冲积平原区,总面积2.92×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0.17%。少数离子含量超过Ⅲ类水标准,评价F值一般小于6.2。该类型水适当处理后可做生活饮用水。
图6-4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据张宗祜等,2004)
Ⅲ级水:广泛分布于鲁西、鲁北平原区,零星分布在山前平原、纳污河道重污染地区及胶东半岛沿海部分地段,分布总面积3.30×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2.79%。分布区多以松散岩类地下水为主,基岩地下水次之。水质较差,可供工农业利用,部分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
IV级水:主要分布在黄河入海口处东营市的大部分地区及潍坊北部平原地区,分布总面积1.20×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7.64%。该地区广布咸水,Cl-、SO2-4、矿化度含量较高,评价F值一般在8.29~8.75之间,水质极差,不能直接饮用。
二、地下水污染分析与评价
1.地下水污染现状
地下水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引起水质下降,只达到国际分类的Ⅳ、Ⅴ类水标准,造成地下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正常功能丧失的现象。
根据地下水水质检测资料,对由于人为因素影响的水质检测项目进行评价,对水质优于III类的地下水面积及水质符合IV类和V类的地下水面积进行统计,得到山东半岛城市群地下水水污染状况(表6-5)。
山东半岛平原区总面积为19323km2,地下水优于Ⅲ类的面积占本区评价面积的72.6%,IV类和V类分别占1.5%和26.0%。水污染项目主要是氨氮、亚*盐氮、铁、高锰酸盐指数、*盐氮和挥发酚;山丘区总面积为41428km3,地下水优于III类的面积占本区评价面积的65.0%,Ⅳ类和Ⅴ类分别占10.4%和24.6%,水污染项目主要是*盐氮、氨氮、亚*盐氮。
表6-5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污染现状统计 单位:km2
2.地下水污染分析与评价
山东半岛地下水的污染与工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及农业化肥、农药的施用关系密切,总的污染情况为:城镇及工业集中分布区污染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第四系孔隙水污染程度高于裂隙岩溶水,浅层地下水高于深层地下水。
鲁西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除受工业污染外,农业污染也较为明显。农业污染物主要有三氮、有机磷、有机氯等。污染较重的地段主要分布与排污河道沿岸、城镇和工业集中区。
鲁中南、鲁东地区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间谷地、河谷、滨海、山前平原及山间盆地,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密集区,大多数地表水体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对沿岸地下水也造成污染,局部受到严重污染。如小清河中下游地区、孝妇河沿岸及友谊沟以南的付家、良乡一带沿岸、恒台县东、西猪龙河沿岸地带、潍坊北部咸水区南侧等,均污染严重。
鲁东地区由于受近海地带超量开采地下水及人为污染等因素所致,地下水主要污染物组分为F-、SO2-4、Cl-、NO-3、总硬度、矿化度等,从受污染的位置看,各污染点均位于河流下游及滨海地带。
裂隙水、岩溶水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及鲁东中低山丘陵区,地下水较好地保持了天然状态,只有局部地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点状污染,而城镇地区、采矿区附近污染较重。地下水主要污染组分为*盐、亚*盐、总硬度、高锰酸钾指数、全硬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