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3 06:5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7:21
邓州的儒学讲学之处,在古城的东南角,规模恢弘,宽大敞亮。
殿后有一个“明伦堂”。堂前的通道中有一口井,井水清澈湛然,有司在井上面造了一个亭子,项御史在上面题字“心源”。州守崔富对郡里人有所嘱托,便请求记录了下来。噫!好哇!用心源两个字来给亭子命名!
源,就是指井里的泉水,但又在前面加个心字,是为什么呢?水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湛然清澈的。但是一直摇来晃去,也很难不变得浑浊。
而心呢,常怀虚灵,明亮不灭。但是一旦被私欲蒙蔽,也很难不变得昏聩。水摇晃后变得浑浊,有时静置一会,就又会恢复其原本的清澈状态了。而心受到蒙蔽变得昏聩了,有时静下来,就又会恢复原本的明亮理智了。太像了!水的清浊太像人心的昏明了。
早年经历
李贤生于明成祖永乐六年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409年1月1日)。宣德七年(1432年),李贤考中乡试第一名。宣德八年(1433年),登进士第。奉命到河津考察蝗灾,被任为验封司主事。少师杨士奇想见他一面,李贤竟然不去。
正统(1436年-1449年)初年,李贤说:“鞑官住在京师的已超过一万,指挥使每月的俸禄三十五石,实际支给的仅一石,鞑官反而实际支给十七石五斗。这样一个鞑官相当于十七个半的京官。应逐渐把鞑官迁到外地,以节省繁重的开支,并且可以把消除祸患于未萌芽状态。”但明英宗朱祁镇没能采用此议。
当时,朝廷诏令说文武大臣的诰敕,不任满九年不授予。李贤说:“以九年为限,有的任官不能满期,有的因为亲老等不到年限,这样得不到诰敕的可有十之*。这样做无法劝励臣下,请仍以三年为期为便。”朱祁镇听从。李贤后升为吏部考功司郎中,又改任吏部文选司郎中。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在权宦王振的怂恿下下令亲征瓦剌,当时本应随征的吏部侍郎因病告假,于是由李贤扈从。同年,“土木之变”爆发,明军全军覆没,李贤等少数人死里逃生,回到北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7:22
邓州的儒学讲学之处,在古城的东南角,规模恢弘,宽大敞亮。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7:22
求后半段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