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6 12: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9:09
案例
累计逾期18次被告上法庭
2009年,遵义的王女士和老公在贵阳市云岩区三桥看中了一套商品房,同年8月,王先生以不多的首付款与开发商签下了买卖合同,并以该项房屋作为抵押物,与贵阳某银行签订了《个人购房借款/担保合同》。借款43.7万元,期限20年。
但好景不长,王先生所在行业不景气,其公司薪酬、福利大幅降低。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国家宏观*的*,房价涨势止住了,自己所买的楼盘开始降价。“房子总价跌了快两成,自己每个月还要支付几千元贷款,压力不小,干脆断供。”
2015年3月,王先生累计18次未按时偿还贷款。银行方面催要无果,只得拿着合同将王先生及为其担保的房屋开发商告到贵阳市云岩区*。
*判决
一次性还清贷款余额
*认为,《个人购房借款/担保合同》合法有效。合同签订后,王先生累计逾期18次,已构成违约。根据合同约定,合同有效期内,连续三个月或累计六次未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银行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王女士支付全部贷款本息。开发商作为这笔借款的担保人,且未办妥抵押财产的房地产权证及他项权证。
故判决,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偿还尚未还清的银行借款本金35.87万元,支付相应的利息及逾期罚息3983元(截止至2015年3月),此后利息、罚息按合同约定计算至付清之日止。并支付本案的诉讼法费、律师费。
判开发商对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如果未按指定时间履行给付义务,加倍支付延迟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法官说法
办理他项权证,解除连带责任
“住房按揭贷款,实行的是双重担保。”本案的主审法官,云岩区*民二庭法官李玉克介绍说,即借款人以所购的住房提供给贷款银行做抵押,在借款人取得该住房的房产证和办妥抵押登记之前,由房产商提供第二重担保,即连带保证责任。
“在业主取得房屋所有权证书并办理正式抵押登记手续之前,开发商应当承担第一顺序的连带还款责任。”李玉克法官说,本案中,王女士只办理了抵押预告登记证,开发商未办妥抵押财产的房地产权证等相关权属证书,并将抵押财产的他项权证交给银行,也就是说该房屋还不能进行抵押拍卖,所以银行有权要求开发商承担连带还款责任。“在判决生效后,如王女士不履行,银行有权要求开发商偿还贷款,再由开发商向王女士追偿。”
只有在业主办理取得产权证和他项权证,即房屋抵押给银行的抵押登记手续正式办理完毕,银行取得法定的抵押权和对房屋的优先受偿权后,开发商的连带保证责任才能解除。
因此,开发商在完成产权总登房屋具备产权办理条件后,尽快让业主办理产权证和他项权证,是解除阶段性连带保证责任,避免和控制连带保证责任风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断供不能免除还款责任
李玉克法官说,个人买房时和银行签订的合同,首先是借款合同,同时还会与银行签订房产抵押合同。
“从法律角度分析,断供对借款人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并不能免除债务人的还款责任。如果债务人不按期还款,无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的断供,银行都有可能宣布借款合同到期,要求债务人一次性偿还全部贷款。”
如果业主断供,银行起诉业主,要求拍卖抵押的房产。相关的违约金、罚息、诉讼费、律师费、拍卖费等,全都由业主支付。
“拍卖完后,银行还会拿着*的判决,四处寻找业主的其他财产,业主的工资、存款等都可能会被银行划走。此外,*判决进入执行程序后会终身有效,也就是说业主得一辈子担心银行会来追债。”
近半数弃房者下落不明
“一般情况下,借款人连续三个月或累计六次未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银行可以要求解除借款合同,要借款人立刻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而且还要支付逾期还款的罚息。”李玉克法官说,即使银行没有选择解除合同,逾期还贷对个人信用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个人的逾期还款记录将被记入征信系统,从而影响个人信用。
“这也反映出不少购房者法律意识淡薄。”李玉克法官认为,很多人觉得,断供以后,“大不了房子我不要了,银行爱怎么着怎么着”。其实不然。不管是“供不起”还是“甩包袱”,结果都是损失惨重。不仅房子没了,首付、月供也付之东流。
如果房子抵掉还不足以支付银行贷款的话,还会在个人信用记录中留下污点,对个人未来生活及商业活动将产生诸多障碍,以后再办理贷款甚至信用卡,都将不被批准。个人信用污点会保留5年时间。
购房者应谨慎
作为借款人应注重风险衡量。应当有长远规划和风险意识,对自身还款能力要有正确评估,一旦买房并向银行借款后,要记准自己的房贷还款日,不在还款日后还款;关注自己实时的还款数额,避免出现还款金额不足的情况;最好是一次多存入几次的还款金额,定期查询个人的还款记录。
如果经济确实出现困难无法还款,可以通过与银行协商的方式解决,比如,可以到银行要求做贷款展期,要求银行适当合理地延长自己的还款期限,或者和银行协商改变还款计划,比如,要求先只还利息、暂缓本金等方式。切忌撒手不管、一甩了之。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