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丹花为什么被称赞成花中之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1 15:0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4:37
牧丹不仅是我国的国花,同时也被称为——花中之王,还是春天的代表花.它象征着富贵,象征着生机盎然的春天。
牧丹花端庄富丽,秀韵多姿,雍容华贵,姹紫千红,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花色有红、黄、紫、绿、黑、白等。开放时间为4---5月,花期15天左右。牧丹绽开冠绝群芳的妩媚花朵,点缀着晚春景色。人们赞扬它是“百花丛中最鲜艳,众香国里最壮观”。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渠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洛阳任闲职时,看遍了城中牡丹之后的由衷赞赏,从读到这首诗,就对这被历代文人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心驰神往,特别是曾经看过电影《秋翁遇仙记》,极想瞻仰那不畏权贵一身傲骨、被武则天贬到洛阳的牡丹仙子的芳颜。
牡丹品种很多,但是无论哪一个品种,都是花朵大如碗盘,花姿优美花瓣舒展,妩媚而不妖冶、华贵而不张扬,端庄典雅圆润丰盈,一朵朵姚黄魏紫犹如出浴之贵妃,色彩绚丽、清香阵阵,人们常说“杨柳梧桐扶疏风流,乔松古柏挺拔坚贞,兰竹梅菊高洁优雅,牡丹芍药雍容富贵”,牡丹俗称“富贵花”,真乃花中之王。
全国各地也有牡丹,但以洛阳为最,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公元六百九十年腊月的一个冬天,女皇帝武则天自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使花木也要听命于她,于是遣使宣昭:“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惟有牡丹仙子不惧权威,不听号令。结果“抗命”的牡丹被“遂令贬于洛阳”,于是乎洛阳牡丹成为全国牡丹之罪。
当然,这只是人们对牡丹的偏爱而编纂的神话故事。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洛阳的土壤和气候最适宜牡丹生长,有资料表明:洛阳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东傍嵩岳,西依秦岭,南有伊阕耸立,北有邙山屏障,中有伊水、洛水等四条河流贯穿,形成了平坦的冲积平原.属暖温带*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春季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牡丹花生长,所以才有了“牡丹之城”的称号,其实山东菏泽和洛阳的地理位置处于同一个气候带,所以菏泽牡丹也和洛阳齐名,洛阳牡丹的名气大概是因为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诗歌宣传,后来人们又编造出武则天贬花仙的神话传说,特别是司马光的一首诗:“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更是为洛阳牡丹作了精彩的宣传,因此看来,这些文人名句的流传是最佳的广告,这才有了今天“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看来这广告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洛阳的百姓说: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看着那盛开的富贵之花,心中祝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也像这牡丹一样富贵长存繁花似锦! 希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4:37
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别名:木芍药
科属:毛莨科,芍药属
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声成为观赏植物。唐时盛栽于长安,宋时称洛阳为牡丹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群芳谱>>中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载培史。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每年4-5月开花,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早在唐代都城长安栽植和观赏牡丹之况极盛,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目前,除洛阳之外,以山东荷泽赵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吸引着全国园艺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宋代的文豪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曾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可见牡丹早在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广为栽培,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
自唐、宋以来千余年间,众多的诗人、*客,专家、学者,用诗、歌、赋,笔记、小说,图象、花谱,从多方面记述了牡丹花绚丽多彩、国色天香的芳容,其中有些诗词已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牡丹不仅是名贵的观赏花木,而且有较高有经济价值。花可醇酒,根可入药。它有根皮经过加工称“牡丹皮,是名贵的中药材,有泻伏火、散淤血、止吐衄之效。
牡丹喜肥,适宜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生长,不耐严寒酷暑,耐旱怕积水,“筑台植牡丹”也就是说:牡丹栽植宜高不宜低,低则积水,积水烂根
牡丹别称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两金,属毛茛科灌木,又有洛阳花、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之美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4:38
牡丹并不是中国的国花,牡丹很娇贵的,一般人很难养的好,有很多诗人以牡丹题,刺绣品中就是更多了,牡丹代表吉祥富贵,黄室用的就比较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4:39
时代不同,这都是古代文人墨士,对它的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