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1 13: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4:47
你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宝宝找到他们需要的答案,这个答案应是宝宝能理解并能继续思考的,因为这有助于宝宝进一步深入探索。比如孩子吃有皮、壳的水果时,*总是帮宝宝剥好后,送到他们嘴里,当孩子想自己拿时,*生怕他们弄脏衣服或不卫生而坚决制止。其实你可以这样做:先洗净水果和孩子的手,再用语言提示,让孩子自己去“对付”让他嘴馋的水果。比如剥香蕉时,*可以指导孩子:“宝宝,先给香蕉*服。”当孩子掌握了几类水果的吃法后,还可以问孩子:“香蕉、苹果、橘子的吃法有什么不同?”让孩子体会事物从外表到本质的各种区别。好奇心需创设环境对宝宝来说,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蕴含着丰富的可探索资源。客厅、厨房、阳台等,都可以成为宝宝探索的地方;公园、马路、车厢等,都是宝宝产生好奇、提出问题的学习场所。*要做的,便是根据宝宝的兴趣,适时、适度地提供材料和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动手体验。比如当你在厨房做饭时,宝宝好奇地摸这摸那,你便可以安排他干点力所能及的活:洗黄瓜、西红柿等;搅拌凉菜;取一些小食物等。让他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了解一些蔬菜的特性,观察食物生熟前后的变化等。再比如两三岁的宝宝特别喜欢敲敲打打,*可提供几根棍棒(圆头的、小而短的、木制的或塑胶制的等),让他们尝试敲打不同质地的物品,他们会发现:不同质地的棍棒,敲打在同一物品上,产生的声音不同;同一质地的棒子,敲打在不同物品上,产生的声音也是不同的。点评:从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的孩子,往往会变得更具智慧。好奇心受到良好保护和激发的孩子,将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些亦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要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懂事了。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老。不爱惜图书和玩具,乱扔东西,这些陋习看似微不足道,殊不知往往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必然影响孩子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善良个性的形成。导致孩子养成这些陋习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平时并不注重家的整洁,家里总是乱糟糟的;当孩子乱扔东西的时候,父母总是帮孩子收拾;当孩子“破坏”玩具和图书的时候,父母并没有严厉地制止;给孩子买的玩具太多了,淘汰的速度太快,孩子自然就不懂得珍惜;父母没有有意识地鼓励孩子自己收拾东西,或者提醒孩子要爱护东西等。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变得懒惰、邋遢,没有整洁的审美观念;对许多事情都会不在乎,根本没有什么责任感;主动做事的能力也不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始无终,孩子也就不懂得什么是“珍惜”。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整洁、有条理。让孩子在简单、整齐、舒适的家中愉快地生活。如果孩子知道父母亲都有乱扔乱放东西的习惯,当父母要求孩子保持整洁、干净时,孩子可能会这样反抗:“你不是也不收拾自己的东西吗?干吗要求我这样做呀!”孩子还没有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时,父母要刻意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远处。自己的东西,包括玩具等,不用的时候应该放回原位。为孩子准备好储存物体的工具。为了让孩子养成能自己收拾东西的好习惯,父母应当为孩子准备好一些储存物体的箱子等物品。要求孩子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在这些箱子里,需要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找到。这样做也就为孩子提供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孩子一定非常感兴趣。从小处着手。孩子还小的时候,自己收拾东西的能力不强,父母可以帮孩子收拾。但可以让孩子帮忙,把扔在地上的东西递一下。一边收拾,一边对孩子说:“以后,这些事情就得你自己做。看好了,这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了?等下一次想玩了,你就知道在什么地方找了。”如果这样的教育坚持不懈,孩子就能慢慢养成习惯,就能知道乱扔东西不好。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已经有了一定的做事能力了,父母就不要再帮孩子收拾东西了。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父母可以站在一边指导。只要孩子愿意自己做了,就要表扬他。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就教导孩子分门别类地把东西收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