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1 12: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1:06
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各地语音、民歌小曲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云南花灯戏有昆明花灯戏、玉溪花灯戏和姚安花灯戏三大支系,其中昆明花灯 保留明清小曲及明清剧目最多,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姚安花灯民歌色彩浓重,主要用笛子、梆子伴奏;玉溪花灯革新最早,所以被称为“新灯”,其剧目及演出形式受滇剧的影响较大。 云南花灯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云南花灯戏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云南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花灯戏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 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此时不仅涌现了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灯戏 演员,还出现了《探干妹》 、 《闹渡》 、 《刘成看菜》 、 《三访亲》等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熊介臣是最早把农村晒场演出的“簸箕灯”搬上舞台的前辈艺人之一,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 《白蛇传》中的许仙闻名,表演具有浓郁的云南玉溪乡土风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花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4年云南省花灯剧团成立,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并对花灯艺术形式进行了革新。1959年该团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十余个城市。演出了现代剧《依莱汉》和传统剧目《探干妹》 、 《刘成看菜》 、 《闹渡》 、 《游春》等。国庆十周年时,云南花灯剧团曾三次到中南海、紫光阁演出。该团还曾出访缅甸和非洲一些国家,把花灯戏带给外国观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1:06
靖江讲经艺人被称作“佛头”,既非僧人,也非道士,而是世俗的讲经艺人,这决定了他们民间宗教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明代,就有许多这样做会讲经的佛头。明末话本小说《型世言》第二十八回“痴郎被困名缰,恶髡竟投利网”中说:张秀才请和尚颖如在家中设经房。厅内中间摆设三世佛、王皇各位神祗,买了些黄纸,写了些意旨,“愿行万善,祈求得中状元”,“先发符三日,然后斋天进表。每日颖如作个佛头,张秀才夫妇随在后边念佛,做晚功课。”这与靖江讲经的佛头是很相近的。 靖江的讲经是口头传承的方式为主。关于佛头的传承体系,明代和清代中前期的讲经的传承情况无从可考。从晚清到解放前后,历来都是拜师学艺、师传徒承。拜师要请拜师酒,签订投师纸(合同),规定学徒时间,一般为二至三年,学徒期间与师傅外出讲经,经济收入全部归师傅,不外出时在师傅家帮做杂务,学徒期满,可以拿师傅的一半收入。佛头授徒以口传为主,即随师外出做会,坐于旁边观看听讲,师傅也传授部分简单的手抄本以供学习。由于做会的礼仪繁复,讲唱经卷全凭记忆,就这样辈辈相传。 所以,他们的讲经,不可能是像唐宋的变文、俗讲那样由高僧大德讲通俗的佛经故事,也与道士讲的神仙传说不是很一致。 靖江宝卷与明清流行的其他宝卷还有很大的不同,不惟与佛道的菩萨神仙不同,就是与民间的传说也有很大差别。圣卷中除了少数几种因流传特别广如《香山观世音宝卷》、《目连救母宝卷》、《关帝宝卷》、《十王宝卷》与普遍传说的一致之外,大部分宝卷都与流行宝卷不同。如靖江宝卷中最著名的《三茅宝卷》中的三茅真君金乾、金坤、金福与正宗道教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除了时代外,一切行事都不同,《大圣宝卷》中的张长生与历史上的泗洲大圣时代、国度、姓名也全无关[⑦]。《梓潼宝卷》讲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故事,一般的传说,都是指四川梓潼县的张亚,或叫张恶,或张恶子,晋时人,被尊为文昌帝君,唐李商隐与孙樵都写过有关诗文,可参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九或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的考证。但靖江宝卷的《梓潼宝卷》讲的却是唐代的陈梓春,没有一点相近之处。灶君,有说为炎帝,有说为老妇人,有说为苏吉利,一般的说法是姓张名单字子郭,但靖江的《灶君宝卷》《东厨宝卷》作张九龄,且事实与时代完全不同。药王,或以为扁鹊,或以为孙思邈,或以为韦慈藏,道教以韦善俊、韦古道为药王,佛教以为过去无量阿僧只,或南无北方九十九佛百千万同名大药王菩萨,但靖江宝卷却以卢功茂为药王菩萨,其妻霍氏为药尚菩萨,卢功茂与霍氏虽然在道教的小说《吕洞宾三戏白牡丹》之类书中提到过,却从无“药王”之称[⑧]。 这些都是靖江讲经宝卷的独特之处,它不是依据佛经道经的改编或俗讲,而是民间艺人的的再创造。仔细研究这些宝卷的文本,就会发现,它的佛道宗教的成份少,而民俗传说的成份居多。宝卷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并没有沿着像民间教派罗教或老官斋教的民间宗教的轨迹发展,而是逐渐成为与一般的民间信仰相结合的延生祈福劝善为主的娱乐活动。佛头也更接近于民间讲唱艺人,从原来的枯燥的做会宣卷,发展到情节日益丰富故事性日益增强的宝卷改编,这从数量更为众多的草卷中更能得到体现。即使在做会中,也有一些插花逗乐,增强了世俗的娱乐气氛。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047278.htm#sub104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