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0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00:31
这幅油画名为《呐喊》,是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画作,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893年。在这幅作品中,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在特殊工业化时期的恐惧与惶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克的《呐喊》是被偷窃次数最多的画作,曾被盗过两次。在北京时间2012年5月3日早7点开始的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蒙克的旷世经典《呐喊》作为第20件拍品登场,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亿美元,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扩展资料:
《呐喊》画作赏析解读:
这幅作品强烈地传达着画家的感觉和情绪,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人物形象甚至没有服装和头发。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这种情绪的载体。
这幅画具有着震慑心灵的力量。在作品表现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工业化时代的景象,那种迷途的*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恐惧,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量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体现了蒙克内心灵魂的真实写照。
从色彩上分析,这幅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蓝色的水、红色的天空、土*的栈道,都在写实的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夸张。
作品的色调是阴郁的,血红色的天空悬浮在地平线上方,在传递着一种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辉映;氤氲的紫色伸向远方暗喻着一种死亡的气息。
人物形象则运用黄灰色表现,被一种苍白惨淡的色调包围,作者把色彩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运用色彩去夸张情绪和气氛,为后来的表现主义绘画提供了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呐喊 (爱德华·蒙克创作绘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00:32
《呐喊》(挪威语:Skrik),是挪威画家爱德华·孟克(Edvard Munch)1893年的作品。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风格著名的作品。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呐喊》描绘一个面容近于骷髅的人物,双手捂着耳朵,站在一条看不到头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狂喊。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00:32
<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