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6:1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8:50
壹读精选
白居易是一代文豪,不过在唐代文学史上,他的地位还是不能超过李白与杜甫,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还是以负面形象出现。
然而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却是首屈一指,远非李、杜所能比拟。在平安朝,“文集”一词,甚至可以作为《白氏文集》的专有名词来使用;现今已普遍对古人直呼其名,而日本人却还称白居易为“白乐天”,称字不称名,在洛阳白居易墓,日文的献碑甚至比中文的都多,碑文竟将白居易誉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白居易为什么在日本有这么高的地位?
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白居易的诗语言简单,日本人容易读懂。然而这样的回答,却显得有些太瞧不起日本人的汉文水平了:日本人能将典故繁多的《文选》用得得心应手,怎么可能只因简单易懂就尊白居易为第一?
个中原因,在于一系列历史的巧合。
接下来你将看到
?
●日本人“选”中白居易的几个巧合。
●李、杜诗经典化迟滞,不够流行。
●白居易帮日本人建立了审美好尚。
几个巧合
白居易的文集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公元838年,据《日本文德天皇实录》记载,当时的日本太宰少贰藤原岳守“捡校大唐人货物,适得元白诗笔奏上。帝甚耽悦。授从五位上”①。这一年是唐文宗开成三年,白居易时年67岁,住在洛阳。
白居易生前,其文集能够流行于日本,这在印刷术尚未普及、文学传播十分不便的中唐,非同寻常。相较之下,早他六七十年的李、杜,其文集传入日本却比白居易的晚了一百多年。②
洛阳白居易墓日本人所立纪念碑。
当时被引入日本的,为什么会是白居易的文集?
日本处于平安时代,致力于引进唐朝文化,他们派遣唐使,到大唐搜集中国第一流的著作,又利用商船夹带吸收中国典籍,遣唐使和商人遂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遣唐使虽然是日本的高级知识分子,但到了大唐,要面临因为“外国人”身份而带来的诸多不便,对中国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他们很难通过细致阅读文本来给出判断,而只能依其流行程度而定;商人更不会关心深层的文学价值,唯以流行度为进货准则。
就流行度而言,九世纪中国的流行文坛,是属于白居易的。
早在元和十年(815年),44岁的白居易就在《与元九书》中谈到了自己作品的流行: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之口,每有咏仆诗者。
会昌六年(846)唐宣宗为白居易作悼诗称: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对日本人来说,誉满天下的白居易,自然代表了大唐第一流的文化,故而引进他的诗作迫在眉睫,且不满足于那些零星的单篇作品和单行小集,而是追求全集。838年所派遣唐使,肩负的重任之一就是搜集白居易的全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白氏文集古抄残卷》。
巧的是,白居易是中国诗人中少有的重视整理文集之人,会昌五年(845年),他为文集作序云:
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朗,一本付外孙谈阁童。各藏于家,传于后。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③
故而,他的全集并不难搜寻,《白氏文集》很快被抄写到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到晚唐和北宋,正当日本人对白居易作品不断吸收和消化之时,中国文坛却出现变局,严肃文学严厉批判流行文学,杜牧讥白居易云:
“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r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而苏轼更为简洁,一句“元轻白俗”,令白居易的地位降格。
更巧的是,由于894年平安朝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建议废除遣唐使,838年的遣唐使遂成了最后一届,此后日本不像以前那么大规模成系统地吸收中国文化,白居易的作品好似踏上了一座文化孤岛,避免了中国文坛思想变迁带来的冲击,一直保留着9世纪上半期的鼎盛地位。
李、杜不显
作为白居易的前辈,中国诗坛并伫的双峰——李、杜为什么没有在日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文集的流传。
李、杜不像白居易那样注重结集,且晚年偏偏赶上安史之乱,战乱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巨大,宝应元年(762),李阳冰为李白作《草堂集序》云:
“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大历中(766?)樊晃为杜甫集作序云:
“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所知。”
文集传播受阻,大为延迟了李、杜诗的经典化。
所以,李、杜在唐人心中的地位,恐怕也难与白居易相敌。杜甫生前名声不显,而生前名声显赫的李白,其作品被经典化也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今人选唐诗,李白的诗几乎必选。而在唐人那儿却没这么高的待遇。如收盛唐诗人作品的《国秀集》(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箧中集》(乾元三年,公元760年),都没有李白的诗。
直至白居易时代,李、杜都还未被经典化。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正是白居易书判拔萃科登第的后一年),日僧空海随遣唐使入唐,遍搜唐人文集,归国撰有《文镜秘府论》,这部反映了9世纪初唐人文学观的著作,竟仍没给李、杜留有特别的位置。
李、杜诗的经典化,肇始于元稹、白居易的大力提倡,直到北宋才宣告完成。在白居易时代,李、杜还需借白居易扩大影响,其影响力显然不能与后者同日而语,甚至到晚唐五代,《旧唐书》关于李、杜、白的传记里,李、杜只是《文苑传》中的匆匆过客,白居易才被视为诗人中的翘楚:
“若品调律度,扬确古今,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④”
所以,日本人未在白居易时代之前就把李、杜当做第一流的诗人引入,并非其眼光独特,而是受限于文集之流传。况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便中国也还没开始以李、杜为尊,日本人更不可能领先中国人的理解,提前赋予李、杜崇高地位。
审美好尚
有人认为,崇尚“物哀”、情感细腻的日本人和白居易闲适伤感诗极为贴合,所以日本人特别喜爱白居易。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不然,论者颠倒了二者发生影响的时间逻辑。
譬如,表现“物哀”的代表作当首推《源氏物语》,而该书作者紫式部却是白居易的忠实读者,其中随处可见白居易诗的化用。
再往前,“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倡导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然而“国风”又是怎样的风格呢?其诗“谓似乐天,自书为荣”。⑤
到了近代,作家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词中,曾用“雪月花”来概括日本文学的传统美。而这浓缩了日本人独特审美情调的“雪月花”,也正是出自白居易的《寄殷协律》:“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于是,与其说日本人独特的审美好尚令其更容易接受白居易的诗歌,不如说他们的审美好尚正是在白居易的帮助之下建立起来的。
日本电影《源氏物?千年の?》剧照,剧中人所读为《白氏文集》。
日本人为何会与白居易有着如此高的契合度?
白居易集传入日本,正值平安朝中期。天皇权势衰微,外戚藤原家掌权。律令制度渐渐失效,贵族们地位的升降完全取决于与藤原家的亲疏。对贵族来说,*理想不复存在,进取心大为减弱,宴饮行乐成为日常。加之当时自然灾害与社会*频发,正契合了佛教所宣扬的“末法降临”,贵族们厌世情绪高涨,焦躁不安。
这一时期的日本贵族社会,简直是白居易生活的中晚唐时代的一面镜子。
白居易晚年,朝中牛李党争愈演愈烈;又历甘露事变,宦官权势通天;更不用说朝堂之外的藩镇林立,大唐渐渐病入膏肓,士人们却无可奈何。面对这种棘手的社会形势,传统的儒家思想无用武之地。优游于儒佛之间的白居易选择“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这种思想,虽无益于民、无补于世,但能够慰藉焦躁的贵族们的内心,与白居易面临着类似困局的贵族们,在中国第一流诗人的感召之下,得到了一条可走之路,自然望风而靡。
注释
①黑板胜美编,《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弘文馆1977版,第21页
②渡边优子,《《白氏文集》在日本平安时代的接受情况》,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页
③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版,第3916页
④[后晋]刘?d等,《旧唐书·白居易传》,中华书局2000版,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⑤那波本白氏文集后序,转引自武田信昭《浅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8:50
白居易在日本的地位被捧得很高主要有三个原因:日本在唐朝时期来唐选择文学作品,当时的白居易最有名且几个碰巧成全了彼此;李白和杜甫已经成为过去,而且他们的诗文并没有整理成册流传开来;白居易的审美观更加符合日本人。
第一,日本在唐朝时期来唐选择文学作品,当时的白居易最有名且几个碰巧成全了彼此。在公元838年时,当时的白居易已经67岁了,已经从外地流放回了洛阳。当时正好日本的使者来大唐寻找中华文学引回日本学习,在他们面见大唐帝王的时候,正好有白居易的诗文被人推荐。然而这些使者根本不知道那些中华的文学是好的,但是当时的大唐文坛流行的就是白居易的诗文,于是他们更加的注意。而白居易一直有整理自己的作品,日本使者又非常迫切的需要,于是白居易就有了现成的给他们。
第二,李白和杜甫已经成为过去,而且他们的诗文并没有整理成册流传开来。在古代很少有人会去整理自己的作品,几乎都是后人人整理出来的,当时李白和杜甫虽然已经死了一百多年了,但还是没有人完全的把他们的作用给整理成册。而杜甫在唐朝时期一直没有被重用过,就只曾经当了一段时间的守护兵器库的小吏,所以他的作品也没有被流传开。而李白曾经声名远赫,但是在大唐只是昙花一现,他的作品很少被选进唐朝当时著名的诗集《国秀集》。
第三,白居易的审美观更加符合日本人。日本人的情感比较细腻,而白居易的一生中多次被贬被流放,他的诗文中多是带着一股闲适忧伤的感情,这跟日本人的情感贴切,更加容易被日本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