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1: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5:25
美国二战时的著名总统罗斯福有一句经典名言:“轻声说话,但手里握着大棒。”他的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美国在海外推行外交*时使用的“胡萝卜+大棒”*:一方面推动金元外交,尽量表露出温情脉脉,在援助的伪装下推行价值观;另一方面则动用武力,推翻仇视美国的外国政敌的统治。动武与援助,就是美国推动外交*、维护海外霸权的两大工具,交替使用,屡试不爽。
历史证明,美国的“胡萝卜”*实际上取得了比武力干涉的“大棒”*更佳的效果。美对外发动血腥的侵略和武力征服行动,固然能推翻几个类似萨达姆、卡扎菲之类的仇敌,但战争带来的灾难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并催生更多类似“基地”组织的恐怖团体。但美国际开发署展示的是美对外干涉行动的更具欺骗性的一面。它通过到处撒钱在海外宣扬美国价值观,扶植反对组织,更显温情,其对外干涉行动更具效力。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重建,美欧从此确立了牢固的战略联盟,成立北约组织,与苏联进行对抗。美*从此认识到海外援助在推动外交*方面的重要性。
美国际开发署最早起源于1949年杜鲁门总统建议成立的国际开发援助计划,它被作为美外交*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帮助消除贫困和增加商品生产,为美国开拓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是通过帮助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实现繁荣,从而削弱*主义影响。美*后来成立了互助安全局、外国行动局和国际合作局三个机构,负责对外援助。
1961年,肯尼迪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案,正式成立美国国际开发署,以整合所有外援机构,统一开展工作。随着时代变迁和美外交重点转变,美国际开发署的工作重点也不断调整。上世纪70年代,其重点从原来的提供科技和资本援助转向提供卫生、教育和人力开发方面;80年代,其重点转向扶植自由市场方面;90年代,其重点转向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广民主方面;进入21世纪,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战后重建方面。
如今,美国际开发署年预算占美年度财政预算的1%,2011财年则高达350多亿美元。该署触角伸到世界各个角落,向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人员。其总体目标一直与肯尼迪时代保持一致:通过在海外援助等行动,在帮助当地民众提高生活水平、抗击疾病、摆脱贫困、救灾重建、普及教育等工作的同时,配合和支持美*推广民主和开拓市场的外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