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3: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19:05
1.关于作用力Fc
所获得的潮汐力的理论表达式
地球原动力
显然,由式(3—3)获知Fc是由两个分力组成的,即
地球原动力
地球原动力
满足式(3—3)的条件。
由于Fc的大小与加速度
成正比,为余弦函数关系,所以,Fc的方向为地球公转轨道的法线方向。
是受椭圆轨道控制的非对称性周期函数,在不考虑其自身变化的前提下,先讨论Fc与α、β的关系。
据式(3—4)
当α+β=0°时,Fc有最大值,此时α=-β;由于α∈[-90°,90°],所以,产生最大值的地球黄经范围为β∈[-90°,90°](见图3-5a)。也就是说,夏半球的白天为产生最大值的时间。
当α+β=90°或270°时,Fc等于零,此时β=90°-α或β=270°-α(参见图3-5b)。
当α+β=180°时,Fc有负的最大值,此时β=180°-α(参见图3-5c)。
据式(3-5)
当α-β=0°时,Fc有最大值,此时α=β;由于α∈[-90°,90°],所以,产生最大值的地球黄经范围为β∈[-90°,90°](见图3-5d)。
图3-5 作用力Fc分析
当α-β=90°或270°时,Fc等于零,此时β=90°+α或p=270°+α(参见图3-5e)。
当α-β=180°时,Fc有负的最大值,此时β=180°+α(参见图3-5f)。
由图3-5可知
——当α=0°,β=0°时,Fc有最大值。
——当α=0°,β=90°,或者α=0°,β=270°时,Fc等于零。
——当α=0°,β=180°时,Fc有负的最大值。
此3种情况说明,在地球的穿切黄道面带,Fc可以产生极值,其变化曲线如图3-6。
图3-6 Fc与β的变化关系
当α=90°时,Fc=0,此时不受其他黄经变化影响,Fc与α,β的变化关系曲线如图1-4,图1-5,图1-6所示。
2.潮汐力的特性
由图3-6可知,不同的α值所对应的作用力组合起来是一簇节点、频率、周期一致,振幅不同的余弦曲线,潮汐力的大小随α、β变化,其在地球上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分布如图1-9所示。
由于取值范围的不同,潮汐力在方向上的变化受β控制,大小的变化受α和β联合控制。当潮汐力为正值时,方向由太阳(或银核)指向地球;当潮汐力为负值时,方向由地球指向太阳(或银核)。针对太阳和地球海水,潮汐力“正”表示面向太阳一方的地球海水受力方向是地球垂直方向上由表及里,此时β∈-90°~90°;潮汐力“负”表示背向太阳一方的地球海水受力方向在地球垂直方向上由表及里,此时β∈90°~270°。潮汐力的大小变化表现为:黄道面处最大;越远离黄道面则越小,直至为零。
潮汐力的大小除与平行黄道面的α有关外,还与垂直黄道面的β有关。随着β的变化,潮汐力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某地潮汐力的大小与β的关系曲线可表示成图3-7。
显然,某时地球的某一黄纬线的潮汐力,其大小与β的关系曲线也可表示成图3-7。
图3-7显示的曲线显然是一条周期性变化曲线,所以,潮汐力是一种周期波。
图3-7 潮汐力示意图
设海水初始位移为零,海水质点质量为m,在潮汐力作用下位移量为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方程与式(3—3),建立了海水的运动方程
地球原动力
并得由潮汐力导致的海水的振动方程
地球原动力
式中 ω1——地球公转角速度;
ω2——地球自转角速度。
典型的驻波表达式形式为
地球原动力
对比式(3—8)和式(3—9)可知,由潮汐力产生的潮汐波是一种驻波,它的振幅在一定条件下是常量,等于
并以余弦cosβ方式作简谐变化。当α一定,地球上的所有处于离黄道面α角度的环线上的点,其潮汐波的振幅大小就只随地球的黄经变化。
地球上处于β=90°,270°的点,潮汐波的振幅为零,此时潮汐显“落”;而处于β=0°,180°的点,潮汐波的振幅为极大,此时潮汐显“涨”。
建立式(3—8)的ζ-β关系曲线,可得海水的位移-黄经角度振动图形(图3-8)。显然这种振动的周期为12小时,也就是说海水潮汐表现为一日两次涨落。由于驻波的特点是波的轮廓反复的扩张和收缩,既不向前进也不向后退,只在原地“涨”和“落”,所以海水潮汐波原理上不存在横向的运移。但地壳是固态的,海水是液态的,海水的流动性使潮汐波上涨形成的空间由下落区海水充填,因而,潮汐波实际上又不完全呈驻波特点。
按照力与运动的关系,站在黄道面看地球上的潮汐波,总是以一种形态面对观察者,即“涨”的地方好像一直是“涨”,“落”的区域则一直是“落”。这种涨落关系与一天的时间变化无关,只与一年中太阳正对地球的方位有关。
由于波动的固有特性是可以产生干涉、衍射现象,所以,由潮汐力导致的潮汐波具有干涉、衍射特征(将在第六章介绍)。
图3-8 海水的位移曲线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