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2 08: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0:44
清嘉庆年间有河南商丘唱梆子戏的杨坦等数人来安徽北部地区演唱,并设科班传艺。受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曲艺的影响,唱腔与原来河南商丘梆子有所不同,不分男角和女角,不分板式、长短句,唱时多衬哪,呀,唧,嗷,吼,咿,呜等虚字,这是艺人吸收地方小调变化而形成,称“沙河调”。沙河调的唱腔以演唱曲调来分,主要有慢板、流水、二八、飞板、跺子等10多种。但在演唱时,演员可根据剧本规定的情景,结合思想情感,予以千变万化。因沿用河南梆子以枣木梆击节,又名沙河梆子。沙河梆子进一步发展,不仅在演唱时吐字巧,腔弯俏,亦且讲究偷字,闪板,灵活多变。红脸唱腔,吸收地方鼓书艺人的唱法,如半说半唱,先吐字后放腔,数十句连唱后拖腔而完毕,不受7字、10字唱词*。弦乐伴奏,只用一把京胡(软弓)。 建国后,沙河梆子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阜阳、宿县、淮南等地相继建立专区、县、市 级专业剧团18个,始定名淮北梆子。1960年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其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凡专业剧团皆配备了编导人员。挖掘传统剧目700多出,经常演出有500多出。如《渭水河》(又名《文王访贤》)、《火烧子都》(又名《伐子都》)、《伐苏秦》(又名《洪昌府》)等。在淮北地区,田间地头的群众,都能唱几句红脸、黑脸梆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