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佛教思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2 11:2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15
我不知道你怎么就认为老子的思想会和佛教的思想一样,你去查阅下<佛说前世三转经>便会得知,一转阿含部,主要讲四谛,苦,集,灭,道,所谓苦,就是认识到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都会导致苦,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都是无常变化的,那怎么样才能够摆脱这样的宿命?就是涅盘(达到不生不死的本有状态称为灭)那怎么样达到涅盘,三十七菩提道品包括八正道,七觉支,四正勤等具体的学习和实行。
二转中观,主要是讲一切存在的都是假有的,没有个什么独立的,永恒的本性存在,都是因缘和合,存在的都是条件的满足而施设的,强说本性,本性施设为“空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三转唯识,也是最了义的,为什么说最了义,因为他是在一切处,一切人,一切时间都成立的,那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来藏。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即涅槃证得。
下来在说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无为”之治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
自持”则修身;以“致虚极,守静笃”则“深根固蒂”,“谷神不死”可以长生久视。故此,道教深信人通过一定的方术*,是能够返本还原与大自然之“道”同
一体性而永恒存在。
其实说幼稚点很简单,总的来说,佛教讲究真如本性,是通过将世间一切过度到无的理念,以更好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从而发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佛性,再超脱于彼岸,远离尘世之苦难。而道教则更多的是寻求真理,顺其自然之变化,不干涉,不作为,以期望能看透自然大道的本质,从而能够于天同道,获得长生。
所以说,无论是从理念,方式,还是最终目标,佛和道都完全不相同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15
1
汉时,佛教初入中国,华夏人认为“佛陀”讲的东西,很多都是老子说过的,佛教不过是中国老子教化夷狄的产物,应该可以当它是道教里的一个分支,于是有人给它起了名字,叫做:“浮屠道”,轻易地包容了它。
2
当初华夏人产生这样认识的根据是什么呢?
因老子比释迦摩尼年长3、50岁,当老子写出5千言《道德经》时,释迦摩尼还在喜马拉雅偏僻角落苦行,佛教的思想无从谈起,《佛经》更是毫无踪影可言。
而华夏在老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道家学派的著作,例如《伊尹》、《辛甲》、《太公》和《管子》等等。
继《老子》这部书后,又有《关尹子》、《庄子》、《黄帝四经》等著作,在先秦时期就形成庞大的学派,更在战国时的齐国首都形成一次道家学术大综合,将黄帝和老子联称,产生黄老之学,成为道家的代名词。
3
再说佛教初期,传扬不易,所以刻意依附攀援老子,这段历史竟有3、500年。
从汉至“六朝”之前,在中国的佛教,自始至终都是袭取黄老儒道的思想以培植自己的声势……所以,佛教思想里能见到老子的身影,有与这老子言论很像的话,毫不奇怪,某些佛教派别里更有着浓厚的道教色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16
道教虽与有些基理方面很佛法相似,但它们追求的境界不同。道家修身成仙,佛家修心成佛。目标不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16
以出生先后轮长短以有相论无相。敢问笔者对佛了解多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9:17
老子在佛教是法性普贤王的意思,也就是心或者如来藏、佛性的意思。
百度一下:法性普贤王,你就明白了!
太上老君这尊神是心之实相本体。太上老君是大道本体。
境界上来讲,老子境界属于绝对至高地位!超乎你想象!!!!!
如来和太上老君比,如来就像一个小儿,太上老君就像一个父亲,没有太上老君的命令,如来连一根毛都吹不动!!!!!
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大弟子大日如来麾下统管的众佛之一。
关于老子化胡点化释迦牟尼,记载于佛经《阿差末菩萨经》,《浮屠经》,没有人敢否定这两部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