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6: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6:13
哲学可以为一切学科概念提供有关“定义”的逻辑方法,但自己竟然除外。谁也想不到,哲学的定义,即“什么是哲学?”居然成了哲学家的世界难题。
世界上竟然没有什么学科,比得上“哲学”那样难以定义,——哲学家众说纷纭,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公认的“哲学”,有的只是某某哲学家的“哲学”、或某某主义的“哲学”。
什么是哲学?曾经担任牛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的哲学家安东尼·昆顿在为《现代思想词典》撰写的“哲学”词条这样感慨:“这是一个若用一个简单界说加以定义就不可能没有争议的术语”。也许正因为哲学是一个“不可能没有争议的术语”,《不列颠百科全书》干脆不设这个条目,只是在“西方哲学史”条目之下设了“哲学的本质”这样一个子目。它说:“在各种各样的界说中,很难判定是否能找到某种共同的因素或为‘哲学’找到某种中心含义,以它作为一种普遍的、全面的定义。”
既然有许许多多可以称作“哲学”的东西,那么,它们总有相通之处吧?
黑格尔说:“无论哲学派别如何分歧,却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哲学。”在他看来,各种哲学正如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樱桃、苹果、葡萄,都是“水果”一样。
这句话似乎说了等于没说。问题仍然还在:什么是哲学?
从这个“众说纷纭”事实,可以得出哲学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自由”和“自觉”。
尽管我不赞同黑格尔哲学的定义——,但是,我很欣赏他说的这段话:“真理只有一个——这乃是理性的本能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直觉和信念。”(同上22页)他还说: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当作源泉,一切其他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面流出”。
这些话简直就是对老子“道者万物之奥”的翻译和解读。
无论各种哲学是如何的不同,无论它们如何的对立,它们之所以能够称为“哲学”,是因为有一点共通的东西,那就是对“真理”的自由而自觉的追求,——我认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道”的自觉追求。
正如哲学的定义众说纷纭一样,哲学的著作浩如烟海也没有公认的经典。如果要推选一本“哲学”的权威经典,那么,我认为,《老子(大道经)》,当之无愧,——随着世界性的哲学研究和交流,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会形成这一共识。 哲学既不是生产的必需品,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那么,为什么哲学?
我想,哲学就是“为‘为什么’”。
当你开始“为什么?”的时候,可以说,你就开始了哲学——哲学就是“爱‘为什么’”即“爱智慧”而产生。——一个人如此,一个古代氏族部落如此,整个人类,也是如此。
即使最简单的“为什么”问题,都可以引导你追求知识和智慧、去进行无穷的探索。
例如,1+1=2
为什么1+1=2? 可以有不同答案吗?
可以 1+1=10 为什么?二进制。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用十进制?
如果可以说“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 1个苹果+1个雪梨=2个水果”,那么,“1个苹果+1个鸡蛋=? 1个男人+1个女人=?” 能不能相加?为什么?为什么抽象的1和1可以相加,而具体的1个东西和另1个东西却不能随便乱加?
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抽象的1、2、3、这些数字?等等,等等。
尽管如此,我们一般都对1+1=2 习以为常——因为,这样的算术运算的大前提“十进制”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早已在此基础上“安心立命”。
如果我们需要 1+1这样的算术运算,我们就需要建立“十进制”、“二进制”或“三进制”、“十二进制”等这样的运算共识或大前提来“安心立命”。
而当我们思考“世界为什么这样”、“人生为什么活着”这些重大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同样需要一个赖以“安心立命”的大前提——即所谓“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我看来,所有哲学和宗教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人们“安心立命”。只不过,由于我们自己的自觉或不自觉、因循或选择某一种宗教或哲学而各安其心、各立其命罢了。
大约一千年前,宋代张载说,哲学家、思想家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哲学家、思想家,可以说是最自觉安心、但又确实是人类中最难安心的人。人生、社会、世界似乎总有无穷无尽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需要他们沉思冥想。
历史上的不少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确实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雄心壮志,他们的宝贵思想,不仅是他们那个时代“时代的精华”,而且是影响久远的、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他们自觉觉他,如两千六百年前所谓“轴心时代”的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摩西、释迦牟尼等等,便是这样真正的“大觉者”。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他们讲“普渡众生”,绝不是用强迫手段,而主要是靠著书立说、“言传身教” 启发、引导人们“自觉”,简言之,就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但有些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的一些理论、不是为了首先能“安下自己的心”,就往往热衷于以自己的理论“标新立异”,以为自己的理论“唯一正确”,可以“救世”、甚至以为可以用来强迫为别人“*”、可以“改变世界”了。
老子对年青孔子所说的语重心长的话——“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一方面,可以说是老子自己的人生经验之谈,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对所有哲学家、思想家的忠告。
说“安心”,似乎很简单、很容易。人们相互之间也常常说,碰到困难、疾病或不如意的时候,要“安心工作”、“既来之,则安之”或“随遇而安”。
但是,究竟起来,我们的心实在是很不安、很难安的。为什么呢?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希望、利益或理想追求,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需要思考、需要解决。特别是在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似乎信息越多,知识越多,我们的*却也越强越多,人们的心越难安。
就“安心”来说,哲学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哲学主要特点是个人的思想,努力寻求自己安心立命、解释世界的学说。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什么统一的哲学,而只有一个个以某某哲学家命名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能独立思考人生问题,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宗教的特点是群体的信仰,是帮助人们安心。对把大多数时间忙于谋生的芸芸众生来说,他们很难有闲暇去思考什么哲学问题,他们确实需要一个宗教,或者一个有着类似宗教关怀的社会团体组织,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我认为,就其药用或积极方面来说,是非常准确的。宗教,确实有安慰、镇定或净化人们心灵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而人们对于他们所信奉的宗教,也往往产生相当程度的依赖感,“宗教生活”成为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
对宗教问题,可以进行哲学化的思考,这便形成了各种“神学”;而把某一哲学作为独尊的官方或公共的意识形态,则可以说是把这一哲学“宗教化”了,这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安心立命”、对于形成社会共识,有相当大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相类似的宗教功能。
在过去几千年里,人类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崇尚暴力”、“崇尚强权”、“崇尚神权”、“崇尚金权”、“崇尚民权”的时代,而老子主张“以道立天下”,——我认为,大道朝天,各人自便,才是真正的“让世界的哲学成为哲学的世界”,让“大道”哲学成为全世界所有人的自然、自由并自觉“安心立命”的共识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