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09: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1:41
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叶叔华 女,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原籍广东顺德,生于广东广州。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1-1993年任台长。中国第一个女天文台台长。1981年,以她在天文领域的卓越贡献,被任命为国际天文台联合会副*。
1951年,叶叔华来到上海徐家汇天文台,那年她二十四岁。在经过最初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叶叔华一举发起对测算综合世界时这一天文难题的探索。他们在50-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该系统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1978年以来,叶叔华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的建设。1980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1994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合会副*。
叶叔华于90年代起,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攀登项目,发起“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担任首届*。1997年,在叶叔华的带领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第3241号小行星,经申报并获国际天文组织批准,这颗行星被命名为“叶叔华星”,闪烁在浩瀚而美丽的星空。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叶叔华院士的支持下,上海天文台就大胆地将VLBI技术应用于我国探月卫星轨道测量的技术方案预研究,历经艰辛,终获成功。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她所积极倡导的VLBI系统,为成功探月的“嫦娥一号”作了精确测轨。她终于在八十岁时,亲眼见证了恢宏美丽的“嫦娥奔月”。
现在,叶院士已经年逾八十了,但她依旧每天来天文台上班。作为国内多项重大科研的领头人,她迄今仍勤奋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最近,她正积极参与建造六十五米大射电望远镜的重大项目,以为即将到来的“探月工程”二期再建新功。 徐家汇观象台是上海天文台的前身,是由法国传教士设立的一家天文台。从1914年起,徐家汇观象台就参与了国际上世界时综合系统的测定工作。世界时,就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时间,它是以地球的自转运动为基准,通过天文台的观测而得到的标准时间系统。叶叔华进观象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看星星,这份工作的意义在于时间——精确的时间标准,正是通过天文台的观测,再经过一系列复杂地计算处理后获得的。在某些尖端领域和国防生产部门,计时精度要求达到千分之一秒甚至更小的误差。经过与同事的共同努力,叶叔华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使得她自我感觉很好。但是不久以后,在一次与测绘部门共同参加的会议上,其他部门的意见却让叶叔华深受刺激。这使她进一步懂得了工作的意义,同时这些意见也促使国家进一步重视综合世界时服务工作。叶叔华受命作为此项工作的负责人,很快在业务上脱颖而出。
1958年徐家汇观象台着手建立中国自己的世界时综合系统,叶叔华挑起了这个担子。到了1963年,在各个天文台共同努力下,精确度就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1965年,中国结束了采用别国精确时间时的历史。在承担这项工作时,叶叔华刚刚31岁,而这项工作也为中国天文界赢得了国际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