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抵抗主义的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7:5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7:49
首先更正的是印度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思想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是不抵抗主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逐渐成为了领导者,并从1947年开始在印度的长期以来的统治。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根本条件才能获得成功,称得上是真正的“非暴力不合作”。或者说,这些都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局限性。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需要在一个相对文明、有法律底线的*统治下才可以开展下去。甘地能够经常发起各种运动而不必当心被英国*暗杀或者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
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往往需要各方力量的配合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对手”的宽容和解。印度的独立,根本上得益于二战形势和英国国内的反殖民呼声。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少不了白人总统德克拉克的努力,如宣布南非*党和“非国大”合法化,废除人口登录法、原住民土地法,释放曼德拉、宣布解严等。
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需要一个新闻信息比较自由的*环境。
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需要程序正义与目标正义的有机统一,即是在合法的范围内,以消极对抗——不合作来唤醒当局的良知觉醒和世人的同情。如果像金博士那样故意违法,那么就已经失去了程序正义性,变成了不择手段;如果采取积极对抗,那也失去了“非暴力”的本质。
五、“非暴力不合作”起源于宗教,体现的是宗教的忍耐宽恕精神,需要靠着顽强的宗教信仰才能真正推行下去。甘地虽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其实际生活有着明显的宗教苦修色彩,虽然他的一些主张显得愚拙,但总是能够坚持不懈;曼德拉虽然是受洗的*徒,不过他更是赤诚的*主义者,但也能在漫漫长路中矻矻以求。很难想象,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会始终如一的坚守心中的道德理念。
五、“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应该是真诚的,善始善终的。至少,其在运动成功前后的言行表现不至于相悖得太离谱,以至于让人怀疑他的所谓的“非暴力”根本上就是一个煽情的*。毕竟, “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7:50
非暴力不抵抗运动
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于1869年出生于印度酉北部波尔邦达尔的一个官僚家庭。早年曾留学英国研究法律。1893年去南非,担任印度财阀在南非一家公司的法律顾问。在南非,甘地深刻地体验到了英国殖民统治当局的残暴无礼,因此在那里即提倡了“非暴力抵抗”运动,进行反种族歧视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反对英国当局对殖民地残暴统治的同时,也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支持英国的参战,并在伦敦召集印度侨民组成志愿救护队。1915年回印度后,又曾为英国征募士兵,规劝农民参加英*队以换取印度自主。
大战期间,英国殖民*迫使印度承担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付出的重担,导致印度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在*十月社会主义*的影响下,印度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开展反英斗争。为了*印度人民的反抗,英国殖民者在1919年3月宣布实施罗拉特法案。该法案规定,殖民*可以随意逮捕印度人,不加审讯即予以不定期监禁,被捕者不能聘请律师及证人辩护。印度人民强烈反对实施这一法案。甘地以国大党领导人身份给英印总督写信,恳求他停止实施罗拉特法案;在遭到拒绝后,号召全印度人民举行祈祷和集会演说,对殖民当局实行非暴力的对抗。4月13日,英军残酷*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城集会群众,当场死伤3000多人。印度人民的反抗之火在全国被点燃了。
由于人民斗争的烈火越燃越烈。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态度开始转变,决意领导民族解放运动,对殖民当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1920年初,甘地被推举为国大党领袖。同年9月,国大党通过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用拒绝帮助英印*管理印度和剥削印度人民等的方法开展斗争,直至英国*给予印度自主为止。全国人民广泛响应,但不久即冲破甘地计划的规定,有的地区还举行了起义。殖民当局采取高压手段进行血腥*。1921年2月4日,联合邦曹里曹拉村村民*,*未加警告即开*扫射。愤怒的村民将22名*赶进*局全部烧死。甘地认为这次反抗行动超出了非暴力范围,于2月11日匆匆召开国大党紧急会议,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被殖民当局逮捕,判刑6年,群众对此反应冷漠。两年后,甘地因病被释。
1930年3月2日,甘地向英印总督发出公开信,提出废除*食盐专营等11项要求。4月6日,他带领一批信徒来到丹地海边,费了3个星期时间,自制成一批盐,表示以此破坏了英印*食盐专营的法律。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此展开。英印*又一次下令*,一年内逮捕6万多人,甘地也再次被捕。后英殖民当局想利用甘地的声望来欺骗印度人民,又于1931年1月将他释放。同年3月,甘地与英印总督达成妥协,一方终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方释放*犯,允许沿海人民自制食盐。
此后,英国*采取各种手段,一再拖延印度自主。印度人民继续开展斗争,甘地也为此多次被殖民当局关进监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英国*变换统治手法,通过了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也为双方所接受。甘地一贯主张印度教教徒与穆斯林团结合作,反对“印巴分治”。1948年1月13日,他以79岁高龄开始绝食,呼吁各教派合作,直到各派表示愿意合作之时才进食。1月30日,甘地在一次晚祷会上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击重伤,半小时后去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7:50
非暴力抵抗及不合作主义
“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他说的“satyagraha”,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通过“非暴力”的公民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这也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们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联邦,或者更准确一点是联邦(因为“英”这个前缀于1946年没有了,变成了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甘地的主要信念是“stayagraha”,英语译成soul force,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之路”、“追求真理”等。 这鼓舞了其他的民主运动人士,如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他经常说他的价值观很简单,那就是(是从传统的印度教信仰演化来的): 真理(satya),非暴力(ahimsa)。
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一周有一天不说话,放弃西方式衣服而穿了印度土布做的印度传统服装,用纺车纺纱,参与劳动。
甘地的哲学和非暴力不合作(satya, ahimsa)的思想深受薄伽梵歌,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响。非暴力(ahimsa)的概念在印度的宗教中长久以来就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对于此都有重述。甘地在他的自传“我的对于真理的实践经历”(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揭示了他的哲学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