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8: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21:06
百色盆地共发现两处油砂岩露头,一处位于田阳县那满乡,一处位于田东县林蓬乡,两处油砂皆位于盆地东部坳陷田东凹陷南部斜坡带,盆地南部边缘。
(一)那满油砂矿
那满油砂矿位于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田东凹陷南部斜坡带,盆地南部边缘。最早于1935年由当地农民发现,油砂仅出露于那满小学附近,单层厚约1m,总厚小于2m,分布长约400m。1949年前曾对那满油砂进行过试采,后由于出油率低,且分布面积窄而停止。
前人对那满油砂曾作过较为详细的地面地质调查工作:
1938年谢家荣、王植、张文佑等考察了百色盆地地层,认为那满油砂无开发价值;
1948年郭文魁、高存礼调查了百色盆地,对那满油砂来源进行了研究,对岩怀油砂(林蓬油砂)露头作了简要描述;
1955~1957年,中南地质局田阳普查队与四八七队(广西石油普查大队前身)对百色盆地田阳、田东一带进行油苗检查,共钻浅钻11孔2 735.8m,其中岩怀背斜5孔1 092.2m:CK1、CK5、CK6、CK7、CK8;那满4孔752.6m:CK2、CK4、CK9、CK10;绿托1孔441m:CK12;怀吉1孔450m:CK13。采用手摇钻在岩怀、绿托各钻1孔累计进尺136m。此外在那满、岩怀含油砂区施工多处槽探。
1959~1960年,在油砂矿北部发现了那满浅层稠油油藏,至今共钻各类井102口(石油钻井51口,煤田井51口),钻遇见油气显示井37口(石油钻井34口,煤田井3口)。油层分布于三个砂组的11个小层中,油层单层厚度0.36-2.9m,埋藏深度20~550m,一般200m左右。除满16A井获少量油流外,其余试油井因工程原因试油未成功。地面原油密度0.902~0.995g/cm3,原油粘度大。1995年,那满浅层稠油油藏申报Ⅱ类预测储量372万t,含油面积13.7km2。
为了解油砂矿的展布范围、完成必要的样品采集工作,获取含油率、孔隙度、油砂油密度等油砂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那满地区共部署实施油砂浅钻井5口,采用全取心钻进,累积进尺357.23m。其中油砂4、油砂6、油砂7等3口井钻获油砂,油砂单层最厚2.8m。
1.地层特征
区内地层为下第三系始新统那读组二段地层,与基底中三叠统泥岩地层不整合接触。油砂层位为那读组二段滨浅湖相砂岩,其上为大套泥岩,厚约50~60m,为本区良好的盖层。
根据那满油田的研究结果,本区那读组二段底部砂岩纵向上可划分为三个砂层组,11个小层。其中Ⅰ砂组3个小层,Ⅱ砂组5个小层,Ⅲ砂组3个小层。
通过矿区新钻的油砂浅井与那满油田石油井对比结果表明,本次油砂资评那满油砂层即相当于那满油田Ⅱ砂组油层。
2.构造特征
那满油砂矿位于盆地东部坳陷田东凹陷南部斜坡带的盆地边缘,由于油砂主要区块范围内没有地震资料,本轮研究仅根据新钻油砂浅井、老井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面调查资料,利用地层对比结果,编制了矿区油砂层顶面构造图。那满油砂矿构造形态为一单斜构造,倾向北东,倾角约1°~5°,南缓北陡,在单斜背景上局部发育小挠曲。
区内发育北西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正断层,其中两条北西西向正断层将区块分割为北部、中部及南部三大块,地层呈阶梯状向北逐级降低。北部构造地层较陡,油砂层埋深大于100m,为那满稠油藏预测储量范围;中部及南部油砂层埋藏浅于100m,地层倾角较缓,被三条北北东向的正断层进一步分割。右江河道穿越该块,部分油藏遭受腐蚀,在右江河道中曾有油砂发现,那满油砂即为古油藏遭破坏后在构造高部位残留的一部分。本次评价的100m以浅的油砂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南部,受断层和岩性控制,局部富集。
3.储层特征
本次在那满油砂矿新钻油砂浅井5口,有3口井钻获油砂,岩性为细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显示级别以含油、油浸为主,油砂样品物性分析结果显示(表5-34),孔隙度为19.1%~37.7%,平均30.9%;由于样品原因,本次分析未能获得渗透率数据,单从孔隙度数据来看,和那满油田岩芯物性分析资料(表5-35)较接近,属高孔高渗储层。
表5-34 百色盆地那满油砂新钻油砂浅井岩芯物性分析结果表
表5-35 百色盆地那满油田的岩芯物性分析资料(老资料)统计表
4.油砂油特征
根据新钻浅井岩芯分析资料统计,油砂油密度为0.9126~0.9182g/cm3。
5.油砂矿藏特征
通过对区块构造、油气分布和储层岩性变化特征的研究,认为那满油田是受岩性影响的断层控制的浅层薄层层状普通稠油藏。储层层位为那读组二段砂岩,那读组二段泥岩为良好的盖层,后期由于受到盆地抬升剥蚀的影响,盆地边缘油藏受到破坏,部分油砂出露地表,原油受到次生降解作用。
(二)林蓬油砂矿地质特征
位于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田东凹陷南部斜坡带,靠近盆地东南部边缘小河沟边。1935年修筑邕—百公路时修路工人发现。林蓬油砂出露于岩怀背斜的轴部下第三系始新统那读组地层砂砾岩中,厚约1~2m。
1958~1961年,在油砂矿西北部经钻探发现林蓬稠油油藏,油层埋深一般为130~280m,原油密度0.923~0.960g/cm3,粘度>63MPa。1995年,林蓬稠油油藏申报Ⅱ类预测储量35×104t。
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在油砂矿区部署浅钻6口,累计进尺357.23m。其中4口井见油砂:油砂1井3.54~29.66m井段钻获5层共14.5m厚油砂层;油砂3井钻获2层共2.8m厚油砂层;油砂11钻获3层共2.10m(表5.36)。
表5-36 百色盆地林蓬地区油砂浅钻井油砂统计表
1.地层特征
林蓬地区钻井揭示的地层为下第三系那读组,其下伏基底为中三叠统板纳组,目的层为那读组二段及三段,以浅灰色粉、细砂岩与灰褐色泥岩互层为主,夹煤层和碳质泥岩,钻遇厚度90~130m,属于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那二段根据其旋回特征分为三个砂层组16个小层;那三段为一个砂组三个小层。
通过矿区新钻的油砂浅井与林蓬油田石油井对比结果表明,本次油砂资评林蓬油砂层即相当于林蓬油田那二段Ⅱ和Ⅲ砂组油层。油砂1块和油砂3块油砂层为Ⅱ砂层组油层。
2.构造特征
林蓬油砂矿位于百色盆地东部坳陷田东凹陷南部斜坡带,靠近盆地东南部边缘岩怀背斜上。由于油砂区块范围内地震资料浅层反射不清,本轮研究仅根据新钻油砂浅井、老井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面调查资料,利用地层对比结果,编制了矿区Ⅲ砂组(相当于油砂层底面)顶面构造图。构造形态为被断层切割的、轴向呈北西-南东向,向北西倾没的低缓背斜构造,构造高点位于油砂1井-契爷岭一带,地层向北西、西倾斜,地层倾角5°~13°。
区内主要发育三组不同方向的断层,即北西、北东和近东西向的三组断层,其中油砂1—CK6井南边的北东东向正断层(①号断层)是林蓬油砂矿的主控断层,断层南部油砂2-CK7井地层抬高,两口井均未发现油砂层。背斜内部被②号断层分割成南、北两大块,北块林14井以西为林蓬稠油藏范围,油层埋深大于100m,已申报预测储量35×104t。本次油砂评价的范围位于①号、②号断层所夹持的南块。呈雁行排列的北东向断层进一步将构造切割成10个小断块。
按埋深100m以浅范围划分的含油砂区块有三块:油砂1井区块、油砂3井区块、油砂9井区块。其中,油砂层埋深为0~50m的有油砂1块和油砂3块;油砂9块油砂层埋深为50~100m。
3.储层特征
储层为粉砂岩和细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含量40%~70%,次为岩屑,含量5%~25%,岩屑以碳酸岩岩屑为主,次为硅质岩岩屑,长石含量2%~5%。胶结物主要为泥质,以孔隙式和接触式胶结为主要胶结类型,分选中等—偏差,磨圆棱角—次棱角状。
根据钻井岩芯分析资料统计(表5-37),孔隙度一般为18.5%~32.7%,平均为24.26%,渗透率最小为0.076×10-3μm2,最大为3 156×10-3μm2,平均为309.3×10-3μm2,油层属于中高孔中高渗储层。
表5-37 百色盆地林蓬油砂物性分析结果表
4.油砂油特征
根据林蓬油田林1井、林14-1井和林14-10井的地面原油分析表明,原油具有“两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比重、高粘度、低含硫、低含蜡、低凝固点(表5-38),原油密度为0.9393~0.9821g/cm3,原油性质在平面上表现为林1块较林14块好,纵向上Ⅱ砂组好于Ⅲ、Ⅳ砂组。
表5-38 百色盆地林蓬油田地面原油物性统计表
林蓬油田林1块属于普通稠油,林14块属于特稠油。地表油砂原油遭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图5-42)。油砂1井钻井过程中,岩心出筒时可见原油自岩心渗出,槽面布满油花。
图5-42 百色盆地林蓬地区油砂油正构烷烃已全部消失
5.油砂矿藏特征
通过对区块构造、油气分布和储层岩性变化特征的研究,林蓬油砂主要是受断层及岩性横向变化控制的浅层稠油藏。储层层位为那读组二段砂岩,那读组二段泥岩为良好的盖层,由于受到盆地抬升剥蚀的影响,盆地边缘油藏受到破坏,部分油砂出露地表,原油受到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