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20: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9:10
与其说刘邦行事诡异,倒不如说他拎得清大局,玩得了人心。
问题里所说的刘邦的“恩人”,应该是指丁公——丁固。而“仇人”,则是刘邦咬牙切齿爆粗口的雍齿。
刘邦并不是出生于帝王之家,他后来拥有的一切,都是他在摸爬滚打中奋斗出来的。既然是从底层往上爬,就很难一帆风顺。时不时出现个互相看不对眼的人很正常,出现命中的“贵人”也很正常。所以刘邦和丁固、雍齿的交集,本身就是时势决定的。
但刘邦对他们的态度,却不是随便应付了事。
《史记》记载,项羽手下武将丁固奉命在“彭城之战”后追杀刘邦。在彭城西边,刘邦不幸落进丁固手里。纵观刘邦的奋斗史,这种危难关头实在不少。刘邦对此也是驾轻就熟,当即求丁固,说:“两贤岂相厄哉”!意思是:你我都是英雄。所谓英雄惜英雄,你怎么忍心对我痛下杀手呢?英雄之间又怎么能相互*呢?
也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刘邦这样的说辞未免有些理想化。但在古代,人们确实重情义,思想往往更简单。所以丁固脑门一热,就把刘邦放了。
后来项羽兵败,丁固作为项羽手下本成为俘虏。但他仗着自己当年放过刘邦一马,主动提起自己的“恩人”身份。结果刘邦就以“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的理由,把丁固绑了在军中*示众,最终斩首。
其实,刘邦给的理由已经很有说服力。刘邦刚刚建立大汉,劳苦功高的一群手下正面临选择。这些手下作为开国功臣,很可能因为对后期封赏不满而谋反。所以刘邦此时也是在告诫手下们,要安分守己,忠于自己。丁固的下场,就是未来不忠者的下场。
而另一方面,刘邦也是个有血性有脾气,想为自己“报仇”的人。当时落到敌军手中,还是因为对方高抬贵手自己才捡回一条命。这样的事一想起就会让刘邦觉得有失颜面,又何况丁固在成为俘虏以后还主动宣扬呢?既然丁固要“蹦跶”,刘邦也就不会介意用他来给自己立威了。
而相比于丁固的倒霉,雍齿就是真的走运。
虽说雍齿和刘邦是同乡,但两人一直不对盘。后来雍齿甚至背叛刘邦,搞得刘邦要从项羽那借兵才把雍齿结结实实收拾了一顿。在刘邦看来,虽然雍齿这个人非常讨厌,但不得不承认他还是有些军事才能。所以最后雍齿投降刘邦,刘邦也没有取走雍齿性命。
本来对雍齿来说,还活着就已经不错了,后来还被刘邦催着封赏,就实在是超出了两人的交情。刘邦之所以给这个平生最憎恨的人赏赐,完全是出于*目的。
如果说处理丁固是警告群臣,那封赏雍齿就是安抚群臣。
刘邦称帝后,对功臣的赏赐迟迟未能处理完。手下的一些大臣坐不住了,隔三差五就坐在一起商量谋反。刘邦见此急忙问张良怎么办。聪明人张良就建议刘邦先把自己最讨厌的人赏赐了,这样其他人就会知道自己也会被赏赐,只是现在还没来得及。于是,雍齿就成了被封赏的仇人。
丁固和雍齿两人结局的不同,偶然有,必然也有。他们以个人身份和刘邦有过纠缠,但身为臣子,便有臣子的命。二者最终孰喜孰忧,还是得看天子刘邦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