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起因,经过和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1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8:01
1、起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实行战略性转移。
2、经过: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出发,11月湘江之战失败后,***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领导地位,1935年5月25日,*红军强行渡过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为了中国*胜利发展,党*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3、意义:宣告了*反动派消灭中国*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扩展资料: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解除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开始确立了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的领导地位。
开始形成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这是党和*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红军到达陕北后,特别是西安事变形成国共合作后,中国*党迅速成长壮大并成为全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生死攸关的意义,并最终在党的七大确立了*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8:01
1、起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经过
1935年9月,*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在*重兵的进攻下,*湘鄂川黔*和*分会决定红军转到外线寻求新的机动,开辟新苏区。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红军经4个月转战,于1936年3月30日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孔地区。这时,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军团北渡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红2、红6军团遂于31日离开盘县地区,分两路向西急进。4月25~28日,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于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5日,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委员。 7月初,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了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军的拦截,于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座县城及广大地区。这时,红一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见彩图)。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3、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艰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中国*和*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8:02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
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多次会师,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木黄会师;1935年6月,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9月,红军第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永坪镇会师,并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与第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第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每一次会师都伴随着作战的胜利,没有沿途作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会师的出现。所以会师本身就象征着胜利。在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奋战,如红二十五军的袁家沟战役,毙敌300余人,俘敌1400余人,缴*1000余支等,*红军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等,其中遵义之战,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的包座战役歼敌5000人,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等;红二、红六军团的龙家寨战役毙敌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2200余支,等等。红军在这些战斗中,几乎都是以少胜多,以英勇的作战和灵活的战术取得惊人的胜利,然后才实现了会师。
长征会师,是各地红军从分散的各个根据地出发,边走、边打、边做群众工作,为着共同的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样汇合在一起。这样的会师,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集中了战略力量就有实施战略作战的主动权。贺龙与任弼时深明这一道理,他们所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24日会师,25日即向**军事委员会建议“两个军团集中行动”,但是当时**军事委员会却不同意,并说是“绝对错误的”。28日,贺、任等二、六军团领导人再次建议“暂时集中行动”,接着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龙家寨战役,对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红军的长征。红军每次会师后,紧接着就是战略作战的胜利。如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后,随即在*统一指挥下打了直罗镇战役。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把全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又如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边区会师后,在**统一指挥下打了山城堡战役。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不但大振了我军的声威,而且对分化敌军营垒、促进*蒋抗日的方针的实现,起了积极的作用。主力红军会师后,就能在统一指挥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较大的歼灭战。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长征发生在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极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之下,*红军在反对敌军第五次“围剿”失败之时,同时又交错着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以*为代表的党*,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把*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已进行战略退却的消极行动,升华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对全国人民和对全军有号召力的大义凛然的*行动。正如埃德加·*在《西行漫记》中写的那样:“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北上抗日的方针,伸张了长征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师出有名,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敌人,红军北上抗日就获得全民族的拥戴。而反动军队对红军的“剿杀”就把自己摆在抗日的对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对。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还有力地团结了全党,在党内存在着“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择上,党*、*坚定地坚持北上抗日,并以此团结了全党和全军,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无理,是逃避。这就促使了红军三大主力最终在西北会师,避免了张国焘的*危险。
*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开创陕甘宁苏区新局面战略阶段的开始,并为向民族*战争实施战略转变作了准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红军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就成了战略转变的转折点。1935年12月**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说明红军长征会师后,党*、*可以在相对稳定的(较之长征中被围追堵截的作战环境而言)“大本营”内筹划和决定*战略方面的问题了,可以出台新的战略了。如果说长征胜利是北上抗日战略的胜利,那长征只是实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长征是结束了,但抗日没有结束,还必须把全民族的抗日斗争持续不懈地进行下去。而这一切,只有在红军会师后才能贯彻实行。事实说明,红军会师后,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对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影响很大,以至于发生“西安事变”,促成建立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红军完*类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的伟大长征。红军面对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主要靠着*精神来完成了长征。长征精神,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就是强渡大渡河,强攻腊子口,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意志坚定,有*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的*本色在长征途中最显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成了我党我军最宝贵的财富。红军就是用这种精神完成了长征任务,会师胜利更使这种精神光芒万丈。这种精神,可以养*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一切艰难困苦的任务。这种精神,在我国我军的文明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将产生深远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8:02
1、起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为摆脱国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8:03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