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5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8-29 10:43
1、作为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力作,福尔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用魔幻现实主义所一展的荒诞与阴暗,成为了其最为令人有感独到的所在,电影以一个幼年孩子他无意发现母亲与与舅舅的偷情,拒绝长大身高一直停留在三岁为引。
2、在特定的历史浪潮中,透过铁皮鼓这一贯穿始终极具隐喻的乐器,其为人所见的不仅是一窥于成人世界的虚伪肮脏,同也对二战史时期的纳粹德国的丑恶做出了批判讽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6:30
知识分子的逃脱与落网——《铁皮鼓》试读解
新德国电影的主将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铁皮鼓》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象征体系,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后最大的疑问就是:铁皮鼓象征了什么?奥斯卡这个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么?
个人认为,作为和奥斯卡几乎同龄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奥斯卡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国时期一代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他们的逃脱与落网;而铁皮鼓与叫喊声则分别指涉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话语方式。个人以为,知识分子话语既有别于官方的威权话语,也有别于以生存利益为原则的民间民间话语,它应该是一种始终保持清醒不为利诱不为权倾的独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就暗示了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奥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赶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于是有了奥斯卡的母亲。换言之,知识分子是在威权话语的*迫下,民间话语以生存及享乐的原则下产生的。民间话语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层裙子的庇护下得以偷生,并最终下落不明。就奥斯卡本人来说,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怀疑,到底谁是他的生父?阿尔法德还是布朗斯基?这样的设计质疑了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道德基础和其合法性。这也直接导致了奥斯卡对出生的恐惧。然而,铁皮鼓作为信仰、良知、道德、正义的代名词引诱了奥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锡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强烈愿望(奥斯卡语)”,如同任何乱世下知识分子的产生总是有一连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于目睹了*世界的无耻堕落,奥斯卡以一记*真的假摔而拒绝成长。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奥斯卡将自己与民间话语中享乐原则区别开来,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话语方式:嘶喊。任何人只要敢抢他的铁皮鼓/道义,他就报之以嘶喊的话语方式,以此来警醒麻木中的人们。在反抗了堕落了的民间话语之后,奥斯卡自然开始反抗起威权话语。学校和医院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奥斯卡毫不留情面地震碎了老师的眼镜(同化符号)和医生的标本瓶(禁锢符号)。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蕴藏于人性中不为察觉的恶,那是他和几个孩子们嬉戏的场面,玩伴们残忍地将青蛙置于沸水中,向其中撒尿,并强迫奥斯卡喝“汤”;一边的*熟视无睹地剥着兽皮。看来知识分子受*不仅是中国才有的事。
奥斯卡对民间话语的认知也体现在母亲安妮与布朗斯基*的那场戏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乐之时,镜头向上摇至一副装饰画,画的内容正是众美女在林中享乐。在目睹这一切后,奥斯卡冲上钟楼打起他心爱的铁皮鼓,发出他动人的嘶喊。
纳粹举行欢庆仪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奥斯卡用他的鼓声打乱了整个仪式的进行节奏,使之最后成为了一场无聊的狂欢。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达的是只要运用正义的力量,知识分子话语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构官方的威权话语。
奥斯卡在民间和官方的双重话语压迫下奔逃着,他也向上帝提出过发问。他将鼓和棒槌交给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发问:“打鼓呀,你为什么不打鼓啊?”神甫却无情地终止了他的妄想。
*出现在攻打波兰邮局那场戏,奥斯卡试图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声终于压倒了他的鼓声,他的铁皮鼓也被高高的悬置起来,尝试着想要拿到它的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犹太人的玩具店被毁于一旦后,奥斯卡的脱逃以失败告终。
侏儒贝布拉是决定奥斯卡其后成长轨迹的一个人,与奥斯卡的鼓声和嘶喊不同,贝布拉的技艺具有充分的表演性,这使得奥斯卡意识到话语原来也可以用来作秀。他终于成为纳粹营前的一个小丑,臣服在威权话语的脚下。这令人想起哲学家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同流合污成为他生命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污点。
同时,面对玛利亚和戈莉拉的*,奥斯卡终于也在男欢女爱的享乐中沦落了。在纳粹营房屋顶,众侏儒享乐的场面宣告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泯灭。在威权话语和民间话语的双重引诱下,奥斯卡最终落网了。
影片最后,奥斯卡间接地杀死了*的父亲,下葬的那一刻,奥斯卡决定重新开始长高,“儿子”投来的石块将其击昏,他跌落在父亲的尸体上。施隆多夫对知识分子的未来还是给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过影片表达了对第三帝国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讽的。知识分子的侏儒化不仅仅是二战中德国的问题,匈牙利导演萨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讲述的也是异曲同工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同样值得大多数沉默的中国人思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16:30
很简单,对*世界的恐惧、抵挡与反抗,主人公永远那么小长不大,2、30岁了外观还像个孩子一样就是证明他内心里永远保留孩提时的童真和纯善,而鼓和尖叫是他对*世界最直白的反抗形式,不妨理解为鲁迅那种无言的呐喊,只有音调和情绪而没有具体字词。
相关的评论网上有很多,我只谈点自己的意见,其它的就不说了,楼主可以自己搜索。
我一直很喜欢其中一个镜头,小男孩吐唾沫给那个大女孩吃,其实暗喻的是一种变相的*(*就是体液融合),觉得作者真是神来之笔,不过也反映出矛盾来,既然不想长大,干嘛接触性这种肮脏的东西呢,所以其实还不是想长大而不得?只想得到自己需要的部分,说是理想也可以说是自私吧。现在我自己也长大了,觉得成熟点也没什么不好,世界嘛,从来都是这副德性,神仙也改变不了,何况是人,所以顺其自然地长大不是也挺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