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又热烈又恬静的人,读《傅雷家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4 02: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1 01:16
此文此书献给那些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直率的人们。看完之后傅雷给我的感觉就是,此人君子也:他把孩子视为可以平等对话的独立个体,不断地和孩子探讨艺术以及人生的感悟。傅雷先生对待艺术,对待生命,对待朋友,对待生活以及对待死亡前夕的批斗,都从不圆滑计较,而是认真倾听生命中的各种声音。傅雷先生在家书中体现出来的真诚,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与天地坦然相见,与自己内心坦然相见的真诚,是敢于自我批判的真诚,也是自省的真诚,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君子。金庸先生也评价傅雷家书道:“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个评价真是中肯贴切。而且在家书中,他自己也向傅聪提到:但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总的来说,家书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正视人生的*与低谷。
2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3正视(如何面对)对手,镜子与伙伴。
4 爱国。
5冷静,容忍和爱情。
6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
7 音乐相关(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和哲学,思想),伟大的心,真诚的爱
1 正视人生的*与低潮
在收到了傅聪低迷的信之后,傅雷鼓励他走出低谷:人一辈子都在*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建议傅聪用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情: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昏庸侵蚀。
关于*,在傅聪获奖之后写道: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关于带来低潮的苦闷,傅雷认为有两种,小我的苦闷和大我的苦闷。小我的苦闷是自己贪嗔痴(一己私利,攀比,嫉妒)带来的危害,而大的苦闷反而是有益的,因为这是忧国忧民的苦闷。(此处另外一封出名的的家书也如出一辙的提到,曾国藩也曾经批评自己的六弟,君子应该为民众,为天下忧心立命,没有时间担心忧虑自己。) 所以傅雷主张把自我看的渺小一些,把小我苦闷转化为一些积极的心态,多去关心大我的苦闷, 这样就可以平静的对待人生的起落浮沉。
同时,在看到傅聪的进步之时,也不吝赞美:你真不愧为一个现代的中国艺术家,有赤诚的心,凛然的正义感,对一切真挚,纯洁,高尚,美好的事物都衷心热爱,我的教育终于开花结果。
2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傅雷的墓碑上刻着这段文字: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他还说过,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瑕,清新,还指爱。赤子会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到老也不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连接和拥抱。
钱钟书先生说:中国近代文学艺术上,有大爱的傅雷先生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另一位他评价是鲁迅)
3,正视(如何面对)对手,镜子与伙伴
傅雷时刻注意孩子思想以及品德的塑造,提醒他以实现家国抱负,甚至全人类的进步为己任。他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比如在傅聪准备去苏联学习时,把去苏联的优缺点,在波兰学习的优缺点以及客观条件都详细的分条论证,建议把他们放在民主的天平上比较)他把孩子作为讨论艺术的对象,希望激发他的思想,同时通过书信的严密讨论来训练他的思想,也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孩子,在做人做事同艺术方面,都要顾及自己的思想更加理智。
他认为傅聪的将来不光是一个演奏家,同时必须兼做教育家。所以思想,理智必须要长期的训练。
傅聪一开始非常欣赏的李赫特, 傅雷通过多个角度的观察接触,给孩子不断剖析,取长补短,说明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评。一个弹琴身体摇摆的问题,不断的信中进行追问和确认。可见严谨到了什么程度。
4 爱国
傅聪获奖,傅雷激动的写道:中国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心坎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小有成就也不忘提醒傅聪:你的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 所以你更应当战战兢兢,郑重其事,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
还有一点关于国家的论述让人看了惊诧,1963年,傅雷关于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如下论述:我们的问题,我觉得主要在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在生产关系改变之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如何从实践上·物质成就上显示我们制度优越性,如何使口头上的“红”化为事业上的“红”,如何防止集体主义不被官僚主义拖后腿,如何提高上上下下干部的领导水平,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如何普及文化而不是降低,如何培养与爱护下一代...... 这些文字如果单独摘录出来,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个翻译家写的, 所以,一个真有智识的人可见在大部分问题上都是看的比较明白。 另外还有一点傅雷看美国的婚姻生活不稳定的原因:美国的民族太年轻,年轻人的好处好处全有,再加工业高度发展,个人受着整个社会机器的疯狂般推动,越发盲目,越发身不由主,越来越身心不平衡,这等人所要求的的精神调剂,也只能是粗暴,猛烈,简单,原始的娱乐。长此以往,恐怕谈不上真正的文化了。
5冷静,容忍和爱情
在这里要先说傅雷先生的爱情故事,他在法国留学期间爱上了一个叫玛德琳的女子,完全不同于朱梅馥的温顺婉约,她开朗热情,像一朵烈焰玫瑰般张扬迷人。“这两个姑娘就像一幅莫奈的画与母亲手中的绢绣那么不同。”他决定向玛德琳求婚,于是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要求解除和朱梅馥的婚约,然而傅雷没想到的是,玛德琳拒绝了他的求婚,原来她是萨特和波伏瓦的追随者,不想被结婚的形式所束缚。
还有,傅雷30岁出头时,陷入了感情的迷途,他爱上了女学生的妹妹成家榴,傅聪后来回忆:“她真是一个非常美丽、迷人的女人,像我的父亲一样有火一样的热情,两个人热到了一起,爱得死去活来。”看着丈夫寝食不安日益憔悴,朱梅馥让步了,她把成家榴请到家里住下,热情地招待她,傅雷和她聊天、交换信札,即使每天见面,他们还是更喜欢文字交流。在爱情的滋润下,傅雷又重燃了活力。
这里就见出了母亲朱梅馥的高度,在她的书信中,表现出来了一个有丰富的学养(通过祖国抗洪的点滴事迹,教育傅聪他在国外的机会是多少人用生命和默默的付出换来的,需要格外珍惜),但是又属于东方的贤淑隐忍的典范。对傅雷在爱情中的动摇,她写道: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式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阿,对事业忠心耿耿,我爱他,我原谅他。”
所以在晚年,她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终身伴侣:(你爸爸)现在年龄大了,火气也退了,对我更体贴了,更爱护我了。我虽不智,天性懦弱,可是靠了我的耐性,对他无形中有些帮助,这是我可以骄傲,可以安慰的。我们现在真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的。
在得知傅聪与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的女儿弥拉相爱,傅聪写去长信,告诉他如何对待爱情,选择终身伴侣
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踏上一个新的阶段,开始负起新的责任来,我们要祝贺你,鼓励你。希望你拿出像对待音乐艺术一样的毅力,信心,虔诚,来学习人生中最高深的一课。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做艺术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难;你要不预先明白这一点,即使你知道“责人太严,责己太宽”,也不容易学会明哲、体贴、容忍。只要能代你解决生活琐事,同时对你的事业感到兴趣就行,对学问的钻研等等暂时不必期望过奢,还得看你们婚后的生活如何。眼前双方先学习相互的尊重、谅解、宽容。
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夫妇相敬如宾,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句的意义是说,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未婚之前双方能深切领会到这一点,就为将来打定了最可靠的基础,免除了多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痛苦。
同时提醒傅聪:第一,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第二,永远不要忘了我教育你的时候犯过的许多过严的毛病(哈哈哈,老先生不严,哪里来的今天)
同时建议他和妻子经常交换意见,启发,批评对方,不知不觉的互相提高,少女*最忌讳精神上的孤独, 共同的理想,热情,需要长期不断的灌溉栽培,不是光靠兴奋时说几句空话所能支持的。一本正经的大道理远不如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一言半语来的有效。
1962年,得知傅敏在北京交了女友,傅雷写到
我一生从来不曾有过“恋爱至上”的看法,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义之上,这种种都应当作为立身的原则。恋爱无论在如何狂热的*阶段也不能侵犯这些原则,朋友也好,妻子也好,爱人也好,一遇到重大关头,与真理,道德,正义等有关的问题,绝不让步。(在1955年傅雷也写道:我素来不轻信人言,等到我告诉你什么话,必有相当根据)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观察决不可简单化,要有耐心、细致、深入,经过相当的时间,各种不同的事故和场合。处处要把科学的客观精神和大慈大悲的同情心结合起来。对方的优点,要认清是不是真实可靠的,是不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是夸大的。对方的缺点,要分出是否与本质有关。与本质有关的缺点,不能因为其他次要的优点而加以忽视。次要的缺点也得辨别是否能改,是否发展下去会影响品性或日常生活。人人都有缺点,谈恋爱的男女双方都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此点很重要。有些缺点双方都能容忍;有些则不能容忍,日子一久即造成裂痕。)最好双方尽量自然,不要做作,各人都拿出真面目来,优缺点一齐让对方看到。必须彼此看到了优点,也看到了缺点,觉得都可以相忍相让,不会影响大局的时候,才谈得上进一步的了解;否则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朋友。可是要完全看出彼此的优缺点;需要相当时间,也需要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故来考验;绝对急不来!更不能轻易下结论!唯有极坦白,才能暴露自己;而暴露自己的缺点总是越早越好,越晚越糟!为了求恋爱成功而尽量隐藏自己的缺点的人其实是愚蠢的。当然,在恋爱中不知不觉表现出自己的光明面,不知不觉隐藏自己的缺点,不在此例。因为这是人的本能,而且也证明爱情能促使我们进步,往善与美的方向发展,正是爱情的伟大之处,也是古往今来的诗人歌颂爱情的主要原因。小说家常常提到,我们在生活中也一再经历:恋爱中的男女往往比平时聪明,读起书来也理解得快,心地也往往格外善良,为了自己幸福而也想使别人幸福,或者减少别人的苦难;同情心扩大就是爱情可贵的具体表现。
6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
每每得不到孩子的及时回信,包括回信中没有针对他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说明,就像恋爱中的人得不到对方的同等付出回报,就哀怨不已,哈哈,这个着急的,严谨的过分的父亲形象就马上鲜活于纸上。
另外,在傅聪远行波兰深造的时候,傅雷也在信中写道: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在1955年他们照顾别人家的孩子病情时,妻子为了照顾伦伦,上街买菜,上楼下楼,但是忙的非常快活,等于有了女儿一样,这是他们不求报酬与施与,得到的意想不到的酬报。
7 音乐相关(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和哲学,思想),伟大的心,真诚的爱
这里必须全文摘录傅雷1956年2月29的家书,背景为傅聪在1956年2月27的信中谈到了自己对莫扎特的看法,傅雷回信如下: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理智,偏于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需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从这个理论出发,许多人弹不好东西的原因都可以明白了。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所谓滥情,我觉得就是指的这种庸俗的感情。
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不论是作曲家,是文学家,是画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再若能细心揣摩,把他独特的个性也体味出来,那就能把一件艺术品整个儿了解了。当然不可能和原作者的理解与感受完全一样,了解的多少、深浅、广狭,还是大有出入;而我们自己的个性也在中间发生不小的作用。
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因为不够真诚,一切都在嘴里随便说说,当作唬人的幌子,装自己的门面,实际只是拾人牙慧,并非真有所感。所以他们对作家决不能深入体会,先是对自己就没有深入分析过。这个意思,克利斯朵夫也好像说过的。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少不完美之处!
好像世界上公认有个现象:一个音乐家(指演奏家)大多只能限于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其实这种人只能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因为他们的胸襟不够宽广,容受不了广大的艺术天地,接受不了变化无穷的形与色。假如一个人永远能开垦自己心中的园地,了解任何艺术品都不应该有问题的。
1965年,傅聪游历南美,同父亲探讨如何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傅雷提供了两点意见,一是好好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含蓄之美。二是提醒他不同文化传统能造就各种不同特点的音乐家。
要说放逐,从古到今多少大人物都受过这苦难,但丁便是其中的一个;我辈区区小子又何足道哉!据说《神曲》是受了放逐的感应和刺激而写成的,我们倒是应当以此为榜样,把放逐的痛苦升华到艺术中去。以上的话,我知道不可能消除你的悲伤愁苦,但至少能供给你一些解脱的理由,使你在愤懑郁闷中有以自拔。做一个艺术家,要不带点儿宗教家的心肠,会变成追求纯技术或纯粹抽象观念的演奏能手,或者像所谓抽象主义者一类的狂人;要不带点儿哲学家的看法,又会自苦苦人,永远不能超脱。最后还有一个实际的论点:以你对音乐的热诚和理解,也许不能不在你厌恶的社会中挣扎下去。你自己说到处都是逐客,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艺术也是一个暴君,因为做他奴隶的都心甘情愿,所以这个暴君尤其可怕。你既然认了艺术做主子,一切的辛酸苦楚便是你向他的纳贡,你信了他的宗教,怎么能不把少牢太牢去做牺牲呢,每一行有每一行的屈辱和辛酸,能够隐忍就是少痛苦的不二法门。你可曾想过,萧邦为什么后半世自愿*异国呢?他的作品第25号以后的作品付的是什么代价呢?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的意想之外。绘画、雕塑、戏剧等等,都有此潜在的境界。不过音乐所表现的最是飘忽,最是空灵,最难捉摸,最难肯定,弦外之音似乎比别的艺术更丰富,更神秘,因此一般人也就懒于探索,甚至根本感觉不到有什么弦外之音。其实真正的演奏家应当努力去体会这个潜在的境界而把它表现出来,虽然他的体会不一定都正确。能否体会与民族性无关。从哪一角度去体会,能体会作品中哪一些隐藏的东西,则多半取决于各个民族的性格及其文化传统。甲民族所体会的和乙民族所体会的,既有正确不正确的分别,也有种类的不同,程度深浅的不同。我猜想你和岳父的默契在于彼此都是东方人,感受事物的方式不无共同之处,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往往相似。你和董氏兄弟初次合作就觉得心心相印,也是这个缘故。大家都是中国人,感情方面的共同点自然更多了。
得出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 换言之,艺术家最重要的,除了理智之外,还有一个爱字。许多人弹琴不好的原因,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感情而不是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炼的感情,还要流于庸俗 (诗经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若再能仔细揣摩,把他独特的个性也体味出来,那就能把一件艺术品整个了解。
另外,在字里行间,我自己总结感悟到傅雷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
他认为学习一定要关心大局,对社会的大局变化要有把控,这样才不会脱节,才有健全的人格,学习慢就是快,打好根基,才不会一切都筑在沙子上。次子傅敏投身从教,也发现了这个道理:我从教一年多,深深体会到传授知识比教人容易,如果只教书而不教人的话,书绝对教不好,而要教好人,把学生教育好,必须注意身教和言传,更重要是身教,处处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1966年,还从来没有见过自己孙子的傅雷和朱梅馥含恨自裁
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
我自己也和过去的灵魂告别了,我把它当做空壳似的扔掉了。生命是连续不断的死亡与复活。克里斯多夫,咱们一起去死吧,预备再生吧
罗曼.罗兰
傅雷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