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太史公自序第七十》13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2 19: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9 14:37
原文: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紬。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注释:
李陵之祸: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击匈奴力竭而降,司马迁因李陵之事,获罪下狱,受宫刑。
幽:囚禁。
缧绁[léi xiè]:本指*犯人的大绳,此指监狱。
惟:思考。
隐约:含意隐微而言辞简约。
遂:实现。
译文:
于是太史公开始编排史料,写成文章。经过七年,他遭遇李陵事件的祸患,被囚禁在监狱中。他很有感触地叹息说:“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我的身体已被损毁,我恐怕再也做不了什么事了。”他冷静下来深入思考,说:“《诗》《书》写的含意隐微而言辞简约,是著述者想实现他们的志向。
原文: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注释:
西伯:即周文王姬昌。
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汤阴北。
陈:春秋时的陈国,都今河南淮阳。
蔡:春秋时的蔡国,都今河南上蔡。
厥:乃,才。
孙子:指孙膑。
膑:古代剔除膝盖的酷刑。
《吕览》:即《吕氏春秋》,因书中有“八览”而名。
《说难》《孤愤》:皆韩非子中的篇名。
发愤:抒发忧愤。 意:思想,想法。
郁结:忧思纠结不解。
陶唐:指尧。
麟:此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据传此年获麟。司马迁作《史记》止乎获麟,实乃仰希孔子《春秋》止于获麟之意。
译文:
从前,周文王被拘,囚在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蔡两国受到困厄,写出了《春秋》;屈原被放逐,撰写了《离*》;左丘明双目失明,才写就《国语》;孙子被处以膑刑,就论列了兵法;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世上才会有《吕氏春秋》流传;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有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体上都是贤人、圣人,因为抒发忧愤写出来的这些人都是有想法而得不到施展,所以通过写书来记述往事,以求被后人理解。”于是太史公记述了尧以来的事情,止于汉武帝获麟的那一年,起始于黄帝的事迹。
思考和感悟:
汉武帝为什么要给司马迁这么重的惩罚?
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外因是:
这次抗击匈奴的主将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他几乎没有打过胜仗,却因为是皇亲国戚,回来后连连加封。司马迁早就对他非常反感,替李陵(李广的孙子)求情,让武帝觉得很扫颜面。本来武帝主动向司马迁询问对这件事的看法,是觉得作为太史令,皇帝身边的人,司马迁一定会顺着他的意图在朝堂上说些*的话的,没想到司马迁一直在为李陵辩护,如果李陵没有投降(之前分析李陵可能是诈降)那么武帝力荐李广利就是失策的。
李广利是这次讨伐匈奴的主力,他带着三万人从酒泉出发,北伐匈奴;李陵带着五千步兵,从居延(在今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出发北伐匈奴。李广利在这次作战中,俘杀敌人万余,自己损失两万,付出的牺牲为二比一;李陵在这次作战失败后,逃回来四百余人,损失数为四千六百,而杀敌累计也在万余人,取得的战果为一比二。以战绩而论,是李广利的四倍。
所以武帝非常恼火。后证实李陵已经投降的事实,司马迁为降将美言,武帝迁怒于此,更加生气,加之有进谗之人,遂给司马迁定罪“诬上”,判死刑。
内因是:
司马迁写《史记》虽然不是官方授权,但汉武帝是知晓的,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秉承公正、客观地记述史实,发表自己的见解。汉武帝看过《景帝本纪》和《武帝本纪》后一怒之下毁之,导致现在《史记》中这两纪只有录没有文。
基于以上原因,武帝对司马迁早就非常不满,新旧账一起算,所以他难逃此劫!汉代的法令死刑犯可以用钱赎罪,但司马迁没有钱,朋友也没有一个人借钱给他,为了保住性命,续写《史记》,他自请宫刑。
司马迁受宫刑后为什么能坚持把史记写完?
他之所以能坚持下去,首先是因为“孝”,他心中一直将父亲临终嘱托放在心上,其次是他自己觉得作为太史令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前文也说明了了写史是责无旁贷,当仁不让。发生了宫刑之事后,他也非常苦恼,一生都没有走出这个阴影,这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有详细叙述。他没有知音,没有人能理解他,支撑他写下去的动力,是他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正义的,一定会被后世所传扬。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心中敬仰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榜样或是偶像)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这些先贤、圣人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何况是几千年前的司马迁呢。所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说司马迁为了保全自己,完全可以说些皇帝爱听之言,不就没有此祸了吗?那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还会是我们为之称颂的经典吗?正因为遭此不幸,司马迁的思想得以升华,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看清了统治阶级的残忍,官场内的尔虞我诈,人情的凉薄,他开始对下层民众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为他们写书立传。司马迁的坚强、隐忍、仗义执言、当仁不让的优秀品格,是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的思想基础。
司马迁含羞忍辱写就《史记》,《史记》也为司马迁扬名,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