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管理之进化期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2 22: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0 05:30
到了进化期,你已经完全能够胜任中层的工作了,业绩也很好,但这也是很多中层瓶颈期的开始。很多中层方方面面都不错,可做到中层就到顶了,再也没办法获得晋升,进入公司决策层。
站在雇主的视角上选高层,看的不只是业绩,而是要看一些特殊的能力要求。归结为两个方面:
在人的维度上,雇主希望高层能为公司留下储备。体现出你对培养*人的要求。
在事的维度上,雇主希望高层能为公司带来突破。不仅要求你有专业能力,更要求你能做出对整个公司的发展, 做出有利的决策。
如果出现好的人留不住,业绩不好的又培养不起来的情况,问题很有可能出在你,或者你团队的身上,因为你没有建土壤、增肥力,你只是忙着去挖别人家地里的好苗子。但你的土壤本身就很贫瘠,那么在你家地里种多久都长不大。
那么,怎么能让你的土壤也很肥沃,不管是自己培养的苗子,还是从别人家挖来的苗子,都能不断成长呢?你需要 搭建一个人才流动的梯队。
既然是梯队,那就不只是包含像你汇报的这一层,还包括再下面的一层,也就是我们说的“间接汇报”的下属,你都要去识别和盘点。
1.人才盘点九宫格
解决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想要重点培养的高潜力员工,在业绩考核和能力考察上,不能出现一条腿走路的情况。
所以你要把团队员工的业绩按照高、中、低;潜力按照好、中、差的相对排序,分别分三个档次做一个表格,这样就得到一个九宫格。
这里要注意,业绩通常是一个维度。另一个维度,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因为是相对排序,所以,你不要把部门内的所有人混在一起排,而是要把同一个级别的放到一起才公平。排序的时候,记得分别把业绩和另一个纬度分别来排。
2.两级管理制
解决下属权力过大,只手摭天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的日常管理半径,就要覆盖到你的第二层“间接汇报”对象。尤其你平时就要看好,“最好的”和“最差的”,这两头的员工。
3.人才校准会
解决每个团队都推自己人的问题
你需要拉着你的直接汇报层和人力资源,三方一起坐下来。至少,每个季度做一次横向同步,比较所有的间接汇报层员工,在九宫格中的表现。
这个会一般一个小时时间。请你的直接汇报层,把所有员工的九宫格情况,在你这里汇总,并进行部门级别的排序调整。然后,你作为最终拍板的角色,把团队的九宫格敲定下来。
人才校准会的一的小部分作用,是帮助你,对你的判断进行校正;更大的作用,是让你的下属们对业绩和潜力标准,进行认知拉齐。
建土壤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公司要有晋升的通道。这才能培养起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把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留在公司
培养储备人才这事特别容易陷入两难:一方面,你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他们很难自己成长起来;另一方面,如果贸然把他放到更高的位置上,他还没准备好,很容易搞砸就离职了。
解决方法叫“人才池”,你可以把内部的人才梯队想象成一个水池,外部的人才招聘想象成去河里挑水。平时把水蓄满,你需要的时候,就能从水池里取水,而不是每次都要跑到河边去。
就是说,用一些特定的项目,对一些特定的下属,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就叫做人才池储备。
人才池有三个好处:
1.人才们被单独拎出来,放到项目里,方便你近距离考察。
2.有项目做载体,可以有效锻炼人。
3.就算你发现某个高潜人才,确实不适合更高级别的管理工作。那么,让他退出人才池,对团队的震动,要远远小于把他晋升之后再降级,或者是他自己离职。
1.入池和出池标准
一般来说,把九宫格里7、8、9三号位的员工放进去,也就是业绩或者潜力,至少有一个是优秀档。同时,他们一对一谈话时,也要表达愿意进步的主观意愿。
出池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等晋升机会来了之后,成功离开。要拿出可以晋升的标准。比如,人才池时间,一般来说,不少于6个月;业绩表现,不得低于团队前10%;人才池项目考核通过等等。同时,不能有重大过失 。
另一种,是在人才池的期间,员工在9宫格的排名掉出了7、8、9号位。这就要求你根据团队实际情况,尽快进行相应沟通和调整了。
要注意的是,在入池之前,你就要把出池的情况触发条件,给人才池的员工沟通清楚。
2.项目导向
进了人才池之后,怎么培养呢?这就需要做到项目导向。因为培养储备人才,光靠培训是不够的,而项目是一个非常好的预演载体。
比如说,把高潜力员工放到项目上去做负责人,这就是对他管理能力的最好预演。做了项目负责人,项目组其他成员不懂的地方,他得去培训;光靠关系做项目管理可推不动,尤其是跨部门的项目,他必须要建立起项目推进的流程和制度;而且,推动项目非常考验一个员工驱动结果、定义自由度的能力。
项目可以选择跨部门“三不管地带”的项目和增肥力类型的项目。
三不管地带”的项目是 各个部门都有责任、需要联动,但是往往又没有人出来牵头,都觉得应该是其它部门的事。比如商品部门和销售部门、供应链部门之间的缺货率减少项目;运营部门和市场部门之间的流量转化率提升项目;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提需求流程优化项目等等。
这些项目,可以让你的高潜力员工,在各个部门负责人前有充分的曝光机会,也为他们将来晋升做了铺垫。
更重要的是,这种项目非常锻炼业绩一般、潜力优秀的高潜员工。
因为他们协调组织能力强,所以在各个部门之间工作,可以游刃有余。他们缺的,是拿得出手的业绩。可能因为他们所在的市场,短期内局限了他们出业绩。那么,类似于库存减少、转化率提升等等项目,可以从一个侧面帮助他们快速证明自己。
增肥力类型的项目 往往是你部门内部的重要,但不紧急的项目。有可能,你自己也跟着跟着就跟丢了。比如人才培养、工作流程优化、新业务模式探索等等。
这种增肥力类的项目,特别适合业绩好,但管理潜力一般的下属,正好让他们跳出现有的工作,好好锻炼自己的管理基本功。
因为这些重要不紧急的项目,出业绩往往需要更久的时间。但一旦做出成绩,又是可以从更高的维度对团队做出重大贡献的。你给他们这种机会,让他们证明自己在管理能力上具备提升的空间,也能够更加帮助他们服众。
3.定期沟通检查
此外,还需要充分地沟通,并不断地检查他们的成长进度。
如果你不充分沟通人才池对于下属的帮助,很多下属是会有误解的。他们会好奇:为什么我要额外承担,看似本职工作之外的项目。他们可能会想,“老板,你在给我穿小鞋吧?”就算没有这么想,他们也会关心自己要在人才池干多久?怎么离开等等。
做好沟通,要抓好三个沟通窗口,讲清楚四个沟通要点。
三个沟通窗口 分别是:
第一个,在人才盘点评估完成,可以入池的时候。
第二个,在人才池表现不佳,有出池风险的时候。
第三个,在人才池表现优异,可以晋升的时候。
在这三个沟通窗口,你要始终传递 四个沟通要点 :
第一,人才池对下属有好处。这是公司给你的锻炼机会,是为了帮助你进行能力和业绩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人才池对团队的好处。这些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团队间的合作,还有团队的基本功打造。
第三,评价下属现在的表现情况。他有哪些做的好的地方,有哪些还需要提升的不足之处,项目将如何提升他的这些能力。
第四,对下属的下一步安排。他目前是在人才池的哪个阶段,下一步你会怎么安排他?
当然,除了沟通,更重要的是检验他们的进度。建议的方式是述职报告。
一般来说,述职半年进行一次。请下属汇报他在这半年的业绩和成长表现,人才池中的项目完成情况。
盘点和盘活人才是聚焦在单点上的突破。
想要成为一名高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不能只通过看一两个能力项,搞一两次培训来解决问题,而要有全局的视角。你需要关注的是,整个团队所有和业绩相关的能力项,以及怎么做系统性的提升。
员工的状态总会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种是过于自信。他们有强烈的晋升意愿,他会觉得,在当前岗位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该学的都学会了,没什么可以再提升的了。如果内部没有提升的机会,外部一定会有,他大概率会选择跳槽。
另一种是过度自卑。从你的角度看,他已经非常优秀了。工作能力强、业绩好,你想给他更多锻炼机会,但他自己担心能力不够,担不起更大的责任。自己给自己打退堂鼓。
如果你发现团队里的员工,总是无法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清晰准确的认识。那在大概率上,还是你的“土壤”出了问题,“苗子”不知道怎么自己成长起来。
当员工不能完整认识到职位能力要求时,他容易对自己的能力做误判。要么觉得没学到东西,要么觉得学的东西太多。
这时候,你就要赶快给他们一张“学习地图”,让他们完整地了解,自己的职位从基础,到进阶,再到精通的“升级打怪全景图”。
1.学习地图三要素:关键挑战、分层学习目标、交付物证明
学习地图一定要从关键挑战入手。要把任务背后的挑战分成几个大类、小类,让员工有的放矢地去学习。知道自己懂什么、缺什么,就像拼拼图,他们的学习会更有目标感。一般来说,任务背后的关键挑战,要控制在十五个左右。
有了挑战列表,接下来第二步,还要分层定义学习目标。让员工看到一个升级打怪的成长之路。
所有的员工,基本上可以归为四级,基础、进阶、高级和精通,对应着传统的职级序列就是专员、主管、经理和总监。
拿“活动爆发期,怎么监控异常事件?”这个挑战为例。
专员级员工需要掌握的,是“如何根据异常事件处理流程,发现异常问题”。这就属于在他人指导下工作。只不过指导他的,是“异常事件处理流程”。他能够发现问题,已经算达标了。
主管级员工需要掌握的,则是“如何用异常事件处理流程,进行异常处理”。这体现了主管级员工能够独当一面工作。
经理级员工需要掌握的,是“能够设计产品线的异常事件处理流程”。这体现了,我们对经理级员工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做执行,而是能够通过设计流程,指导他人工作。
总监级要做的,可能就是:能够和技术部一起,开发异常数据监控系统。不仅对运营问题精通,我们还要求他,对于系统、数据这些跨领域知识也要有了解。
第三,你要把每一级所需要能够掌握的“交付物”列出来。
2.用好学习地图三件事:攻关小组、学习制度、学习氛围
首先,管理者不要大包大揽,把员工的学习成长变成你的活。你要让团队“自学习”。
你可以在每个挑战后面,放一个课题攻关小组,选一个管理班组成员牵头。然后把最优秀的,人才池里的经理、主管、专员们放进来,让他们定期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讲师给全员进行培训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给这些人才池的种子选手们,提供证明自己能力提升的交付物;另一方面,经验来自优秀的一线员工。实战接地气,才能让最好的员工,培养更好的员工。
你可以让不同的学习小组,轮流安排学习时间。
可能会出现你的下属们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愿意做分享。
分析起来,无外乎这几种原因:
经理们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们业务都忙不过来,而且公司也没这方面的考核;优秀员工们不愿意分享,是因为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看家本事拿出来呢?
要想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工具有两个。你要把学习分享的制度和氛围建起来。一个“硬”,一个“软”,两手都要抓。
直接用钱激励,或是把分享和培养他人,作为员工晋升考核时候的必要条件,从制度层面,把分享经验、培养他人这件事情,给明确下来。
同时表彰分享好的员工,给他荣誉,由此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