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3 08:2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19:32
幸福不仅是一种能力,幸福也是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幸福之路并无捷径。学会分享与珍惜,找到自己的内在核心价值,并为之不懈努力。幸福,就在眼前。
你幸福吗?幸福到底是什么?你想学习幸福的方法吗?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目前致力于个人及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领导力提升等研究工作。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他的课程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时报》等数十家著名媒体都曾对他进行过专访和报道。
人生的不幸福状态分为三种类型:牺牲眼前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通过本书,读者将深刻理解到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同时,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但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每一位读者若能按书中的方法去思考人生并坚持练习,便能够踏上持久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的旅程。
工作让你更幸福
契克森米哈伊的研究指出,人在12岁时已经可以清楚地将工作和玩耍分开,这是一种伴随我们一生的分辨能力。孩子得到的一个明确信息是,教育就是家庭作业以及努力用功。把完成作业当成工作,很容易会使孩子们厌烦,因为只要是人,都不会喜欢“工作”。这种厌恶在西方社会里根深蒂固,在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亚当和夏娃当初享受的是典型的快乐生活——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对未来的打算。当他们因吃下禁果被赶出了伊甸园后,他们及子孙后代都必须辛苦工作。工作从此成了惩罚的标志之一,而我们会把天堂(一个完美的地方)形容成一个没有困难、没有工作的地方。但其实在地球上,我们必须工作才会有快乐。
在“工作与休闲中的最佳体验”研究中,契克森米哈伊和朱迪丝·勒菲弗指出,人类喜欢休闲多于工作(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但人们在工作中的心流体验比在休闲活动中要多。
这种矛盾(我们说喜欢休闲,却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心流体验)令人深思,它说明了我们对工作存在偏见。我们常常把努力与痛苦、休闲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其实已经干扰了我们对于自身体验的客观认知。当我们开始把工作中的积极体验负面化时,其实也是在*自己获得幸福的潜力,因为幸福并不仅仅是经历正面情绪,还要重视这个过程中的体验。
工作场所应该是一个我们可以感受正面情绪的地方。在《教学的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一书中,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写道,“在一个把痛苦和工作绑在一起的文化里,揭示工作最大的特征其实在于深度的幸福感,这是非常具有*性的”。我们把工作、努力与痛苦绑在一起的恶习,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为了能让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我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观点,改变对工作的偏见。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在1930年所作的研究对我们很有帮助。
600个6~15岁的学生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他们不需要再做家庭作业。如果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欠佳,他们就会被罚出去玩;如果他们好好表现,他们会有更多的功课要做。结果在短短的一两天之内,学生们都选择了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而非出去玩耍(并且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如果我们可以仿照这个实验过程改变对工作的态度,把工作视为一种特权,而不是责任(对孩子们也一样),这样我们不但感到更幸福,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反思: 你可否把工作和学习的体验看作是一种特权?你是否享受身处其中的感觉?
当我们对幸福的看法很刻板(即当我们把努力和挣扎排除在幸福感的来源之外)时,其实忽略了一些获得幸福的最大可能性。在学校和工作中,我们忽略了获得幸福的机会;在学校和工作之外,我们又拼命地消灭所有的挑战和困难。结果导致我们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幸福真是遥不可及。
最佳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同时成长。只关注技术上的东西是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突破写、读、计算等能力,我觉得还要再加上快乐。老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我们通常都会在教室里浸泡许多年,而我们人生中很多的习惯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培养出来的。如果学生在学校里被允许去追求幸福,从事获取这种终极财富的活动,那么他们就更可能养成这种受益一生的好习惯。但如果他们在学校里只是按着“忙碌奔波型”的模式去学习,那他们未来的人生也很可能就是那样。
不幸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没能帮助学生找寻有意义和挑战性的活动,没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许多教育家注重的只是如何帮助他们拿到更高的分数。契克森米哈伊写道:
学校和家长在帮助孩子们找寻快乐这点上都做得不好。大人们自己经常被不实的典型所迷惑,并成为传播这一典型的同谋。他们把重要的事看得又难又无聊,却认定无关紧要的事是刺激和容易的。学校通常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自然课也可以那么迷人,那么令人激动;学校所教授的历史和文学往往停留在表面,而未曾发掘它们的奇妙之处。
每个人天生都具备对学习的热情,孩子们会不停地发问,不断地去发现周遭的世界。教育者作为帮助孩子追寻自身价值和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应该培养孩子求知的热情。他们可以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迷人而美好的旅程,贯穿于整个生命对幸福的追求之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19:33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幸福指数。
*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的满足。效用小于*就证明不幸福,效用等于或者大于*就证明是幸福的。
想幸福先要知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降低自己的*。
幸福是生活中每一件小事的合集,是善于发现美好的能力。
“幸福点”低的人,更容易开心
01
柳静有个闺蜜,两人自小相识,知根知底,情同手足。
一次柳静发高烧了,给闺蜜打了个电话,闺蜜二话不说就赶来送她去医院,守护了她一整夜夜没合眼。
闺蜜失恋了,万念俱灰,也是柳静陪着她度过了那段情绪最低落的日子。
后来闺蜜自主创业,瞒着柳静,打着她的旗号让她的前任照顾生意。事后前任来向柳静邀功,柳静蒙了,向他澄清了事实。
闺蜜心生不满,开始疏远她,还在背后说柳静的“黑历史”。
虽然这些言语改变不了事实,却搅乱了柳静的心。她想到那个发高烧的夜晚,闺蜜一夜未眠而布满血丝的眼睛,心乱如麻,对她始终恨不起来。
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结论就是,影响个人幸福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人际关系。
对于柳静来说,最重要的幸福是有一个懂得自己的人的陪伴,小的时候是母亲,长大一点的是闺蜜,再长一点是恋人、知己,再就是丈夫,期望这些人能够永远懂得自己,陪伴终老。
她没料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段这么铁的友情居然反目成仇。那段日子,柳静变成了一个幸福感严重不足的人。
后来柳静想明白了,她愿意说那是她的事情,我管不住,但我也不多想,不受她的影响,我依然做我的。人生已经艰辛,何必为了别人的几句话还七想八想为难自己,那真是过不下去了。真正懂你的人,绝不会因为那些有的没的而否定你。
经历了这些事情后,柳静开始变得乐观豁达起来,泪点提高了,笑点降低了,日子轻松了不少。
幸福感不是别人给你的,幸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能力,也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02
“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有各自的不幸”。
大明是个旅行爱好者,平生的理想就是想开一家旅行社。在他看来,幸福就是有能力、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他做着一份朝九晚五的行政管理工作,日复一日,繁杂而琐碎,完全不是自己喜欢的样子。他感到厌倦和迷茫,天天想着辞职。
然而每个月背负着近万元的房贷,让他不敢轻易辞职。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沮丧,看着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高升,有的早已买了第二套房给父母居住,还把子女送进了昂贵的国际学校。而他的职场晋升空间堪忧,孩子就在普通学校读着,房子太小,父母至今留在老家没法接过来同住。
巨大的压力让他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一个人的幸福感和自己的成长分不开,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就得有什么样的付出。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大多数人由于环境等各种因素无法实现这一点,所以发现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不要与别人比较。如果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比较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比来比去,心里只剩下*,没有了幸福。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而阳光的地方,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
珍惜此刻所拥有的,尊重内心所追求的,不看别人颜色,不被世俗纷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幸福。所以,吞噬幸福感的,远非位子、房子或者钱袋子,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去热爱生活本身。
03
幸福感是一种个体的心理体验,每个人的幸福点不同。
我们小区的快递小哥每天忙忙碌碌的,多收发几个快递就非常高兴,累也高兴。其它的他不关注,他选择性过滤掉跟他无关的事。你就是告他说今天苹果便宜了好多,他说他不知道,也很少吃水果,这就不是他高兴的点。
邻居小夏是个网虫,他觉得有一台速度很快,多开任务也能几乎没有卡顿的电脑就能让他感觉很幸福,如果再加上高速网络那就完美了。
我们每天那么努力地生活,无非就是让自己更开心、更快乐、更幸福。但现实往往是我们越长大越不容易,越奋斗越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其实,开心快乐从来不是一件难事,只是我们对幸福的奢望太高,以至于忘却了身边那些不经意的小幸福。
幸福是生活中每一件小事的合集,是善于发现美好的能力。
对文艺青年安妮来说,读着一本非常好看的书,渐渐进入梦乡是件幸福的事;闭上眼睛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享受阳光也很幸福;周末躺在暖暖的被窝里,看剧吃糖炒栗子也是一种幸福。
对于购物达人悦悦来说,看到想要买的东西刚好在打折,逛街逛累了正好遇到想要去的餐厅,生日和节日收到自己喜欢的礼物,都是一种幸福。
对于刚结婚的倩倩而言,幸福的最高点是家庭和谐美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幸福来自外部环境,更来自人的内心满足。幸福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态,你每天都有选择自己的心情的权利。如果这一天真的糟糕透了,那么就纵容自己,该吃吃该喝喝,洗个热水澡,睡个好觉,明天又会迎来美好的一天。
04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幸福指数。
*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的满足。效用小于*就证明不幸福,效用等于或者大于*就证明是幸福的。
想幸福先要知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降低自己的*。
不要盲目攀比、追逐虚荣,要以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明白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也许,你没有华丽的大房子,却有温馨整洁的家和关心爱护你的家人;也许你没有一呼百应的权力,却有很多和睦相处、亲如手足的好友;也许你没有万贯家产,却有千金买不来的健康身体……
学会降低自己幸福的触点,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有较低的幸福触点,不以所得为理所当然,不以自我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价值标准,那些在平凡生活中点滴的收获就拥有了幸福的触觉。
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19:33
01
前几天我和j被约了一波火锅,有段时间未见的三位朋友。
席间,我们聊到了爱情,自然是有惊讶,有调侃,也有不解。
其中就聊到了一个话题——情人节。上次我说,我们是去吃的沙县小吃,t非常惊讶,立马变身知心大姐姐,对方是什么人啊,情人节就就吃沙县小吃?
这一次,这个问题又被拿出来调侃了!
我笑笑,有附和,却更多的是得意。
因为,我们看了电影,他们知道吗?j还买了花,送了惊喜,他们知道吗?在吃沙县小吃之前,我们已经吃了爆米花烤肠小零食,他们知道吗?当时,我们所处的阶段以及在面对压力之下的小幸福是怎样的,他们了解吗?
不了解。
难道只有高档餐厅,星级酒店,99朵玫瑰,上百上千的衣服首饰才是情人节的绝配吗?
……
其实,生活如何,学业如何,状态如何,工作如何,只有自己本人才最清楚。同样的,一件事情的意义在何处,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所评价。
有句话叫“有一种幸福,只有我们懂”,想来,最映那时那景了!
02
这是一个关于寻宝的故事。
一个年轻女孩,拿了一只玉镯子,希望专家鉴定一下真伪,估一个市场价。那只镯子是她母亲的传家宝,有些年头了,青翠晶莹。专家拿在手里,反复掂量,从色泽到手感,一直说着好话。女孩的脸就在这些话中慢慢舒展,直到笑成一朵灿烂的玫瑰,然后小心翼翼地捧着镯子,心满意足地离开。
原来,这镯子是她母亲送给她的嫁妆,母亲对女儿的爱,都装在那一片翠绿里。
另一个年轻女子,一脸幸福地捧来一串琥珀手链。那真是一串漂亮的珠子,女子讲起这串珠子的故事,眉眼里都含着幸福的笑。专家说珠子确实漂亮,而且可以祛病辟邪时,她更加娇羞无比;可当专家说,那不过是一个仿制品,值不了几个钱时,那洋溢着幸福的脸便慢慢地冷却。
原来,这是她无意间看到喜欢上的,而她的爱人偷偷买了爱车,买给她作为生日礼物的。这小小的珠子,还串联这美好的爱情。
还有个女孩,呈上来一个翡翠吊坠。对于它的真伪,女孩也毫无疑问,只一心想知道,它和一辆宝马相比,是更便宜,还是更值钱。当专家报出,它的市场价和宝马差不多时,女孩忐忑的脸终于变得云淡风轻。
原来,那是女孩祖上传下来的宝贝,本来并没放在心上的,但不久前,一位要好的朋友却忽然提出,想用一辆宝马来交换,女孩顿时变得警觉起来。
这三件宝贝,分别和亲情、爱情、友情扯上了关系,所以,它们主人的用意也再明显不过,只有让专家鉴定出宝贝的真伪,确定它的价值,才能够最终确定,自己拥有的那份情感是不是最好的,最值得信赖的。
一个玉镯子,可以称出母亲的爱心;一串琥珀手链,可以看出爱人的真心;一个翡翠吊坠,可以照出朋友的用心。
我们很多人,不就是习惯用这种方式来检验别人的心或者去看待别人的行为吗?
真累!
03
以前,我总是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害怕自己做的不好,害怕别人会因此不喜欢。我害怕自己会因为强出头而犯错,更害怕犯错后无地自容的自己。慢慢地,我活成了别人希望的模样。
我迷失了自己,我开始做起别人看着都很棒的学习和实习,我也因此而显得格外开心,觉得,前途一切光明。
可是,我真的快乐吗?这种充实是我想要的吗?
不快乐。
所以,无论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当我们对它感到疑惑时,不必像《寻宝》里的那三位女子那样,拿出某些片面的证据让专家鉴定,这样的鉴定既不全面,也会伤了别人的心。
我们只要摆出他的行为,不夸大,不缩小,然后在自己的心底有数就好。
只有自己鉴定的,才是最准确,最合适的!只有自己,才最明白想要的是什么,幸福源自哪里!
坚定地,做自己的幸福鉴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