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3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1:35
《望月有感》
唐代·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话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白话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白话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
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望月有感》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秋至贞元十六年(800)春之间。其时诗人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
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的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1:36
望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