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解深密经》什么是三种三摩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19: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1:41
本书简介 : 《解深密经》共有五卷八品。《序品》为全经大纲,以佛土庄严、如来功德,展现智识双运。《胜义谛相品》说的是智境。《心意识相品》详述的是识境。《一切法品相》施设三自性相,从而说明识境之三层次,即遍计自性、依他自性、圆成自性。《无自性相品》阐述了“相无自性”。《分别瑜伽品》说实际观修的次第,即止观之实际修证。《地波罗蜜多品》说十地菩萨别别之观修与现证,及“转识成智”之次第差别。《如来成所作事品》说如来法报化三身,法身即为佛内自证智境,报身化身即智境上随缘自显现面成的识境。
作者简 介:笔名王亭之,原名谈锡永,广东南海人,是香港的佛学家及专栏作家。二十八岁得机缘修习*密宗,随刘锐之上师及其上师敦珠仁波切修习藏传佛教。三十八岁得阿闍梨位,法名无畏金刚。著有《王亭之谈佛家名相》、《王亭之谈佛家宗派》等书。
今天分享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三种三摩地,二什么是止相、举相和舍相,三修止观时的知法与知义。
一、什么是三种三摩地
三摩地即是三种定。修止与观,有三种三摩地:一是有寻有伺三摩地,二是无寻唯伺三摩地,三是无寻无伺三摩地。
有寻有伺三摩地如何修止观?
行者对所缘事的相作寻伺,对此法有一个感觉(领受)。如同吃糖时领受糖味。然而此时还未到觉的境界,未到法的层次,而且这个领受还是粗的显现。
譬如观修三摩地,观修后,觉得全身温暖及松驰,这样便是粗领受,感觉不能说为微妙,微妙的感觉则无可说。
无寻唯伺三摩地如何修止观?
无粗显领受,却有微细彼光明,亦即有心的光明生起,即光明念,要领受这个光明。
为什么说是念?
因为行者念念都住在所修的境界里面,全部心意都放在所缘事中,因此而生起一个心的行相,此心行相即是光明相,名为光明念,因每一念都在此光明境界中。
什么是领受光明?
即开始见到心的光明,此为瑜伽行止观的特色。瑜伽行止观非常重视心光,当行者能达一法之时,心生光明,谓之义光明。此光明不是入定修出来,而是行者对一个法义彻底了解时,心住在这个法义的境界中寻思、思维,此时心自然有光明生起,是故叫义光明。
无寻无伺三摩地如何修止观?
行者于止观境界中,不作意思维所缘境,譬如不作意思维金刚萨埵、种子字光明等。当观察止观时,因为是无作意领受,是故可说为生起一个觉受,而非领纳觉受。
伺察与寻求分别何在?
譬如修坛城本尊,倘若是有寻求,刚完全依照仪轨生起本尊庄严及手印、生起日月轮、莲花座的形状、色彩。上面说过的依法奢摩他、毘钵舍那即是如此。倘若是有伺察,则观想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金刚萨埵,与我们平常人一样,然而却不失金刚萨埵的自性。
因此,有寻求是粗相,寻求只得到一个无动态的相;伺察则微细,得到的是一个有动态的相。当观想金刚萨埵上供诸佛、下施有情,或是加持六道众生,或是作息增怀诛四种事业,金刚萨埵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行相,这是无寻唯伺三摩地。
何谓无寻无伺三摩地?
亦即是缘总法奢摩地、毘钵舍那。若缘别法修止观,只是依着一系列经典的见地而修。若缘总法而修止观,则总摄诸佛密意而修。
譬如修如来藏,是依如来藏系列的经典,但亦总摄一切法门的密意,于通达究竟法义之后而修止观。此时无须寻求,亦无须伺察,所修的不是一个本尊的形象,连动态都不是,而是修本尊的光明。现在行者是凭总法义而了知法义,当这个法义都通达了,然后建立本尊,修本尊光明,修本尊光明的基础是修上师光明。
二、什么是止相、举相和舍相?
三摩地修习的过程中,亦是一个心相续的过程,有种种心的行相显现,导致种种过患。有止相、举相、舍相三种方法可以对治行者的心理偏差。
什么是止相?
心掉举即是观想不能集中,恐掉举是怕自己观想不能集中的心理负担。由是即对诸可厌法有所作意,对无意心有所作意。诸可厌法,例如忽然想到所缘境外的事相,无间心即是怕自己的所缘境不能持续。如是种种心理负担,即是止相,是行者想止息的境界相。
什么是举相?
心沉没是所缘境模糊,恐沉没即是怕所缘境模糊。由是即对可欣法作意,及心相作意。所缘境即是可欣法,作意令其显明,由是又于心相作意。如是名为举相,是行者想显现(举)的境界相。
什么是舍相?
当修止、修观、修止观双运时,行者有烦恼与随烦恼生起,是故受污染。于是行者便以舍相对治。如何舍?以“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去舍。所谓“无功用作意”,即是不作意舍离,于无舍离而舍离;所谓“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即是对烦恼与随烦恼生起时的心境作适应,这适应亦可说是调节,如是即能不作意于舍离而成舍离,所以称为舍相。
三、修止观时的知法与知义
修止观时须知法知义始能修。
如何知法?
由五种相了知于法,即知名、知句、知文、知别、知总。
何谓名?
于一切法中,无论是染法还是净法,皆安立一个自性而施设这个法,谓之名。我们世间的一切法,皆如是施设出来的。对一个事物,施设一个概念给它,然后安立一个名相,譬如水、笔,目的是彼此容易沟通。当说色、受、想、行、识,立刻知道色代表物质,受表示领纳等。
何谓句?
给名一个定义,随着这个定义而建立一个法。譬如一事物名“灯”,施设“灯”的定义是能够照明,句等于概念。
何谓文?
将灯的名与灯的定义写出来,二者即是文。行者不仅要通达清净法中经论的名、句、文,还要通达世间法的名、句、文。五地菩萨专学世间的名、句、文,外道的名、句、文,不同文化背影的名、句、文,皆要通达。
何谓别?
各别了知法,譬如只懂得空,或者只懂得唯识。因为只懂得别,是故将自己所懂的法放在第一位。
何谓总?
总了知法,既了知如来藏空间教法,复能依总法抉择别法异门,了知其次第,了知其密意。
本次分享三个问题, 一是什么是三种三摩地: 依次为寻求、伺察、无寻求亦无伺察。第一个是粗的领受,第二个是微细的领受,变作念光明,第三个是无作意、无领受,开始有觉受。 二什么是止相、举相和舍相: 止相是令不应显现的所缘境不生起,是从相作止;举相是令应当显现的所缘境生起,是法义作举;舍相的方法是随着所缘境作适应,令烦恼与随烦恼不起。 三、修止观时的知法与知义: 即由名、句、义、别、总五种相了知于法,此中“总”相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