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19: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0:50
《蚕姑娘》这是一篇老课文,老师们都比较熟悉。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蚕姑娘课文教学反思,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蚕姑娘》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普性小文章,形象地介绍了蚕一生的四个变化:卵——蚕——蛹——蛾,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几个小朋友家里正好养过蚕,说了不少关于蚕的知识,然后出示了四幅蚕在不同阶段的图片,再让学生用一段话说一说蚕的生长过程,在第一课时小朋友就对蚕的生长有了深刻的了解。课文的难点是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正是向我们介绍每一阶段的特征。
文章中的四个自然段是极其相似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总结了学法后,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学完整篇课文后,我出示了一个填空:从()里钻出来()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第二次变得又();第三次变得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它吐()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这样的填空,等于给孩子们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课文。反复的朗读也为背诵打好了基础,三堂课下来已经有不少小朋友能全文背诵了。
本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连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对这样的文章,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点词,训练朗读,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当无味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也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找找蚕姑娘每一次蜕变,要经历哪些过程,做哪些事情,原来以为孩子会把“不吃也不动”中的吃,动也作为动词找出来,于是,我在提问的时候,多说了一句:“注意,蚕姑娘没有做的事情你可不能画进去。”这样简单的一个提示,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启发,最后,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找出了5个动词,疏通了文章内容。可见,老师的提问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在预设问题,分析教材的时候,都应该多从孩子出发,多考虑,争取提出有效,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严密,顺利”。
蚕宝宝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很陌生了,想借助投影放图片吧,投影仪又处在返场修理间,不知啥时候能回来,所以用PPT也是不行了。书本上的插图虽然很可爱,但是毕竟和现实中的蚕宝宝差别较大,所以我提前让家长们想办法买几只蚕,让孩子自己观察,再上网搜集一些有关蚕的图片和资料。总之,教材和生活相结合,学习效果也才会更好。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们更感兴趣,我把自己的丝巾带到班级,让他们亲手触摸感受蚕丝的软、滑以及舒适,孩子们可喜欢了。另外,还有孩子带了蚕卵和桑叶来,这样教学起来就更直观了,孩子们也听得兴趣盎然。
本课的一大重点在于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我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完就不难发现答案概括起来是“卵-蚕-茧-蛾”。此外,本文要求背诵,虽然篇幅较长,其实2--5自然段句式相仿,只是少部分字词发生了变化,所以我教孩子们绘制了一张简易的表格,把4次蚕眠前后的变化写出来,这样思路一清晰,把握住关键词语,背诵起来难度就小多了。而且,也要渐渐开始教他们学会记笔记,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顺便练了字,一举多得。
总之,这堂课是充实的,有趣的,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