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2)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5 13: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29
读《道德经》(2)
文/衣者郭郭
课程重点,课程笔记:
一、老子里一个什么样的人?
1)老子是周朝的文化*;2)他是启发孔子的古代学员;3)他是庄子笔下的博大真人。
二、老子思想的形成。
1)危机时代的人生智慧:老子的时代是一个危机时代,他的年纪比孔子早30年,是春秋时代末期。老子是周朝文化*,学问与见解都超出一般人。遇到时代衰落的时候怎么办?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开始了百家争鸣。所谓的“诸者百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何目的呢?其它他们的目的都差不多,就是要在一个乱世里面,找到新的出路。
例如:国家有如一辆游览车,司机就是天子,要载着全车人到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去旅游。但车子开了一半,司机忽然心脏病发倒下来,请问:在车上,谁有责任继续开车?答案是懂得开车的人,或是自以为懂得开车的人。所以,诸子百家就出现了,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在各种见解里面,真正值得重视的、不受时空*而长远意义的只有两家,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一点我们从一位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可以得到验证。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一个观念,就是在公元前800年到200年之间,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也就是各大文明不约而同出现了大哲、先知这产的人生。
譬如说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然后在犹太教有大先知出现,那中国呢?雅斯贝尔斯就特别举孔子与老子这两位代表。孔子创建儒家,儒家是从人的角度,从修养开始,讲求德行上的努力,再设法去安顿整个社会。老子开展的是道家,道家是退开一步,超越人的层次,从无限与永恒这种更大的视角,来看待现实人生的问题。
2)面对存在上的虚无主义;道家与儒家所面对的挑战。表面上是危机时代,天下大乱,而实质上这时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虚无义。一种是在“价值”上出现虚无主义,一种是在“存在”上出现虚无主义。
儒家所面对的是第一种,它要对付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就是人活在世界上,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在乱世里面这是很大的问题,因为善恶的判断标准是相对的,当时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因为礼坏乐崩了;并且就算你判断了也没什么用,因为它没有适当的报应。所以,在这个时候,儒家就发挥它的专长,提出人性向善的说法,认为人性内在有行善避恶的基本的力量,所以儒家强调自我的觉醒要从真诚出发,配合教育及*的改革,希望重建整个社会的秩序。
而道家不一样,道家面对的是另个一种更麻烦的虚无主义,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什么意思呢?简单一句话就知道了,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听着觉得有点消极、悲观、失望极了;但是在春秋时代末期,到处都是战乱,死伤无数,那些活着的人还要面对苛捐杂税苦不堪言,既然如此,何必活着受苦?人的这种“存在”有意义吗?很多人活得了无生趣,觉得生有何欢、死有何苦,对于生命就不愿意再珍惜了。所以,从春秋到战国这个阶段,有很多关于死亡的描述,有不少还谈到自杀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挑战,道家它要说明什么?它要说明的是存在上的这种虚无主义也是可以化解的。如何化解?就是要指出宇宙万物有来源也有归宿。如果人的生命有来源也有归宿,那代表它不是虚幻的,而在人生的过程里面,就应该询问一个问题:如何找到来源与归宿,由此让我的生命得以安顿?换句话说,人不是糊里糊涂地来,莫名其妙地走,而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我的生命从何而来,往何而去。所以,老子的思想不是消极的,反而比儒家思想更为全面,更为深刻,也更为卓越。
老子的不争:一、相争的后果或是失败,或是成功,就算你成功了,代价也很高,将来还会有后续的麻烦。二、把“争”的来源了解及化解之后,就不用跟别人争了。别人的,你给;别人不要的,你再取。这个世界是足够大的,可以让每一个人活得下去,只要你有正确的认知与理解,就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
所以,老子思想形成的关键,就是看到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又一乱,轮流上场。如果像儒家一样,想要去解决在价值上的虚无主义,那么每隔一段时间,又要重新去设法在教育上、*上不断地革新、努力,这是事半功半,劳苦而无成。那还不如怎么样?像道家一样一个人设法让自己过得平安愉快。所以我们看老子的不争、无为,总以为是消极的,其它这只是表面看来的一种退让,内心却是对宇宙来源与归宿的一种体认,因而有无限究竟可以让人去自在逍遥。
3)提出一套*的系统。包括四个内容 :天下大乱,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那怎么解决?圣人出现。“圣人”简单说起来就是一句话——悟道的统治者。他是统治者,才能够拨乱反正,回到最根本的、原始的、自然的状态;“道”是什么?你如果讲道家,“道”没有说清楚,相当于买椟还珠,忘记了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由“德”入手,“德”就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本性。但是人不一样,人除了拥有本性之外,还可以认知与行动,所以需要有某种*。
天下大道——圣人出现——道是什么——由德入手。叫*系统。
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万物从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应该是足够的。
感悟:
巧了,我才开始学习《道德经》,昨天就遇到*一台《典籍里的中国》栏目,正好播到《道德经》这一期,我好不兴奋,与先生携着俩孩子端坐电视机旁,认认真真的观看起来,以往,我是不看电视的,第一,怕影响孩子学习,第二,对电视好像也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就越来越不看了,除非遇到像《典籍里的中国》这样的好栏目,还有每年的春晚外。
看到撒贝宁穿越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与老子隔空对话,引领着我们走进熟知的中国哲学鼻祖老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函谷关,老子浓缩自己一生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份永恒的精神力量。其中,“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涵养了华夏儿女如水一般的性格底色,成为中华民族于千磨万击中绵延不绝的坚韧之源。
再结合傅佩荣的《究竟真实》该书,读来更加透彻明了。
我的小宝才三岁多,今年九月才刚上幼儿园小班,她自然看不大懂,但大宝,她与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当看到周朝由于衰落后,一大群士兵蜂拥而至,想把守藏室里的典籍统统搬走的时候,我的大宝竟然哇哇大哭起来,小宝一看,也跟着哭起来,我想小宝自然是没有看懂的,但大宝竟哭得如何伤心,想要伸手想去挽救那些即将要被搬走的书。我很受感触。
我赶紧把她俩抱入怀中,安慰道,这已经是过去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历史了。让她们不要过于难过。我们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珍惜光阴,爱惜自己的身体。
还要做到热爱祖国,从小立志学好知识报效祖国,才能让祖国繁荣昌盛。
安慰良久后,她俩才像缓过神来一般,洗漱到卧室读睡前绘本去了。
“典籍如灯,可照亮世人,我要为文明的传续,守住一盏灯火。”
践行:
坚持学完《道德经》,下一章将开始读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