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絮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5 23: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01
秋的絮语
——绵竹市老科协:袁晓辉
金风习习,把树叶一遍一遍、一片一片,慢慢地染成了*、橙色、红色,又轻轻地送回大地。大地变得五彩缤纷。它吹香了桂花,吹开了菊花,吹熟了水果,吹落了树叶,吹走了炎夏。秋天来了。
诗人说,秋是一种情绪。沥沥的夜雨,阵阵的西风,片片的落叶,淡淡的菊花,在诗人笔下都表达了浓烈的情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寄寓了思念之情,牵挂之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一怀愁绪,是顾影自怜;“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是隐士的清高,是诗人的闲情。
哲学家说,秋是自然往复的过程,自然规律不可改变的证明。 历史 的脚步总是一往无前。春夏秋冬的更替,生老病死的循环,日出星没的演变,兴衰成败的过程,这一切都悄无声息地、亘古不变地进行着。哪怕是千年出一个的伟人,就是用尽心力也无法改变这规律;即使狂妄的螳螂,挥舞着硕大无朋的臂膀也无法阻挡日月更替。“落一叶而知秋”说明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和哲学家的锐敏。
农民说,秋是收获的喜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年的辛劳、一年的汗水、一年的企盼,化作瓜熟果香、稻黄鱼肥,化作鸡鸭满圈、黍粱满囤。这是充满喜悦的秋天,这是金色的秋天。无怪乎,农民总是把中秋当作欢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盛大节日。
秋也是*家抒发胸臆的舞台。*同志在重阳节红军打了胜仗之后,以“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表达胜利的喜悦之情;在长征到达六盘山以后,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诗句,抒发抗日之志。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吟唱,表达了推翻李唐王朝的壮志豪情。
诗人靠情绪来感受秋天。当一夜风雨让满地铺上落叶,一天秋雨打搅了游山玩水的雅兴,就有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慨叹。当一阵秋风、一阵秋雨,引来“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的咏吟;同为诗人的陆游则用形象的“蔽空雨点弩发机,平地成渠屋穿背”来描绘。
农民以收获来衡量秋天。当秧苗便成了稻穗、种籽变成了果实、汗水变成了财富,农民当然会欢天喜地的称颂金色的秋天。所以,同是秋雨,,路人恶其泥泞而农夫却喜其润泽。立场异也。同是诗人杜甫,诅咒“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因为贫穷的杜甫又要破费了;陆游却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关心的是边陲的战事,他那收复失地的心始终未改;李清照感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的,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了内心的孤独。
秋,真是多彩多姿,多喜多情。
秋的原野,五光十色绚丽多姿:新翻开的黑土地上庄稼的秸秆堆星罗棋布;挂满枝头的黄梨、红枣;迎风摇曳的红枫,香远溢馨的丹桂;农家庭院里的白的、黄的、粉的、紫的菊花与那袅袅炊烟;乡间潺潺溪流边,灰褐的芭茅与叽叽喳喳的小鸟。秋是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色。
秋的天空,云淡天高,神清气爽。在洁白和湛蓝之间,有南飞的雁阵、有徘徊的鸽群;在白云蓝天之下,有桂花的幽香、有雀鸟的恬噪,一片优雅舒适的环境。
对秋的赞美,更来自人们丰富的语言。望穿秋水,是对亲人、情人、恋人的思念;暗送秋波,是对有情人传递爱意的入木三分的刻画;春华秋实,是对自然的认知,是对付出与收获的形象比喻;打秋风,是对贪占小便宜的行为的戏谑。
时过中秋,天气渐凉。还是用辛弃疾的一句词来结束本文吧!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021年8月7日于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