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00:2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24
贾谊的《过秦论》,用了四组对比来阐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这四组对比分别是:
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作者用相当长的篇幅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读者对这一段历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2、秦与六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惠文、武、昭襄的业绩时,以诸侯军队之众、谋士之多、土地之广等作比较,并列举国名、人名。与秦抗衡的六国,地广、人多、俊才云集,且“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似乎万众一心。但结果却是“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从散约败”“强国请服,强国入朝”,这样夸张的对比,足以衬托出秦国实力之强。这一层对比是极强者与较强者的对比,形成反差。
3、秦与陈涉的对比。文章叙述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与陈涉以一介戍卒率众起义的情景,确是又一个强烈的对比。虽然“始皇既没”,但陈涉面对的仍是“余威震于殊俗”的强大秦王朝。而作者极写陈涉穷困平庸,出身卑贱,才能平平,无钱无势,士卒稀少而疲弊,更无装备可言。但他一旦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影响所及,“山东豪俊遂并起”,以致显赫一时的强秦亡于一朝。这第二层对比是极强者与极弱者的对比,形成的反差较前更为强烈。
4、陈涉与六国的对比。文章在末尾议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二比武器。“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三比士卒。“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土也”,四比人才。陈涉与诸侯不论在哪个方面比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领戍卒,打败了强大的秦朝。这正好从侧面反映出秦朝灭亡,问题不在对手,而在于本身。
这四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论据充分,分析透彻。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这四个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24
《过秦论》上篇中,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使农民破产*,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主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提供借鉴。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过秦论》三篇中,其中写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是第一篇。
它最早附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列为第二篇;后来褚少孙补《史记》,又把它单独附在《陈涉世家》的篇末。《汉书》《文选》也都选录了这一篇。今传贾谊所撰专著《新书》,当由后人搜辑而成,对此文则明确标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汉》《新书》《文选》四部书中,本篇凡五见,文章字句颇有出入。
从明、清到当代,几乎所有的古文选本都选了这篇《过秦论》(上),因此前人对它的评语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
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因此吴闿生的意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24
过秦论中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阐述了秦攻守之势异也,当时九国之师联合起来攻秦,具备了人、财、物各方面的实力,而陈涉从出身低微:“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其个人素质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队伍的组成是“疲弊之卒,数百之众”;其装备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其“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其影响却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其成败异变,功业也相反:九国之师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而陈涉的结果是“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这一强一弱,一成一败的对比目的不在于比较陈涉与六国谁强谁弱,而在于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发人深思。这些除了阐明了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阐明了秦不施仁政导致了灭亡的结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25
地位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3:26
用了秦朝创国之初的仁政爱民和后期的酷冷*,秦朝创国志之初的形势不佳和六国的强大的对比,以及后期陈胜吴广起义的出身卑微却能撼动大秦江山的对比,来烘托和说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