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1 09:1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09:29
期待视野是姚斯提出的。
期待视野,就是在读者阅读之前和之中,由于主观的和客观的、过去的和现时的诸多因素影响,阅读心理已经形成了某种认知结构和预期认知.这种期待视野决定着或影响着读者接受的方向和层次、接受的质量效果.也可以把它叫做阅读的前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在阅读之前,你就已经有了对这篇文章的一定想法。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最早由社会学家曼海姆和哲学家波普尔提出,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将该术语引入他的接受美学的理论之中。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期待视野在阅读和接受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它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而是对原来的作品进行选择和再创造。在接受中,主体总要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对审美客体加以选择。因此,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09:29
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是定义是: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审美趣味与观念结构,会有对于文学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主要有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形成因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态度等。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与女性会有不同的生理特点。然后期待视野的类型又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和集体性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是姚斯的代表作,关于期待视野的来龙去脉,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