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20 18: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1:03
这是一篇理意深刻、情趣盎然的咏物寄志散文。以松喻志,自古已然,是个老题目,但宋濂笔下却写出了新文章,从“乐松”、“看松”、“以松为伍”,到髯松解意“相娱”、成为章君知遇,全是自己面目。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章君结庐筐山的原因,紧扣“乐松”两字。筐山髯松弥望,新翠如濯,上有为隐者所尚服的薜荔、女萝,下有能安神和气的茯苓之属,环境特宜养生养性,蓄志律身,因而结庐其间。第二段写“看松庵”命名原由,围绕“看松”两字,先写庵之四周建有四亭,点明其地既有能生万顷烟云的深潭,又有高入霄汉、视野广远的峰峦,既有清寒空碧的林荫,又有众峰环翠、宛如仙人所居的虚静之区,庵庐就是结在这高、远、清、空的环境之中;继写“看松”之乐,从忘我入神而“看”到“行歌松间”自乐,再到髯松解意“相娱”,层次分明。在章君眼里,松树根深叶劲,寒暑不惊,是“元夫巨人”以及“古豪杰”品格的像征,因此敬慕不已,久视不舍,以致主观精神与客体之形凝合为一,“物我两忘”;而章君行歌松间,髯松奉笙箫之音以“相娱”,则是以拟人手法点出髯松对章君之知遇。第三段议论,就松树的“正刚之气”结合章君生平行实进行阐发,笔端饱含抒情。由于议论是针对“龙泉之人士”以为章君已经“忘世”而发,显得自然而顺理成章。第四段写作者邀章君同游青萝山,表示自己亦有与章君相同志趣,亦愿以松为友以自律。文末以“虽然”一词转折,以“筐山之灵,其亦迟君久矣”一语呼应前文,戛然结束全篇。
松树的“正刚之气”,历来为志士仁人自厉自立之榜样。撰作文章时,作者年已40多岁,又面对世乱,他不但不嗟老叹悲,反而能以髯松的正刚气质自厉自期,欲以此与章君共律共勉,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可贵的。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章三益与宋濂、刘基、叶琛四人同应朱元璋之召,为明初政权效力。洪武元年(1368),三益与刘基同拜御史中丞之职,证实了宋濂认为三益结庐筐山并非“忘世”的正确判断。
文中提到章君久视髯松,“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是指主体对髯松正刚之气的神会与融合,即客体特征向主体的入化。这也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养志待时”的涵养过程,在某种特定境况下,它确有助于主体精神的扩充与升华。庄子所主的“物我两忘”是“无我”,是消极弃世;而这里所说是要将自己扩展成“大我”、“新我”,两者是不同的,这一点要加以区别。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作者从山多髯松和结庐在此的原因,写到烟云万顷亭、唯天在上亭、清高亭、环中亭的历历景物。文章篇幅不长,由于紧扣了髯松这一特点,所以能把看松庵雄伟壮丽、幽美宜人的景色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了令人有飘然忘返之感。 《中国古代纪游文学英华》:“文笔简洁清秀,写景状物细致生动,有欧阳修的风格。”
《容膝斋诗文论集》:《看松庵记》写松林:“‘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如濯。松上薜罗,纷纷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宋濂记楼观,能以景见人,以景写情,人景为一,情景交融,非一般为人作记的应酬文字所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