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渴望生活》梵高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9 16: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06:10
今天起,我开始陆续为大家推荐一些好书,我推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是他们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二是他们给人鼓舞,具体来说,就是读这本书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益处。
几年前,我在有书写拆书稿,就是精读一本书后,写出它的精髓和你的所感,老实说,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反正我在精读一些名作家的书,把心得写出来还可以有收益,岂不是一举两得?
于是,《渴望生活》成了我精读的第一本书,我读了至少三遍,听了若干遍。现在,我把心得与你分享。
01
梵高说过一句话“人的灵魂里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看到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的路。”
这句话,当时一下子就把我震撼了,我们忽略了灵魂中的那一把火,我们只是匆忙赶路而已。
提起梵高,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他震惊世人的绘画成就,了解多一点的人会想起他的名画星夜和向日葵,还有一些人知道他,是因为他的割耳事件,疯子或天才,挫败的爱情,知心的弟弟,以及和高更的微妙关系都被人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与我们无异的普通人,只是比我们更敏感,更用心,更耐得住寂寞而已。
几年前,抵达荷兰时,我去参观了梵高当时居住的小屋,那个被他涂成*的房子,我对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那个黄房子里,他曾日夜作画,只要他出门,就会被小孩子们追着嘲笑。
星夜,是很多人热爱的一幅画。夜空里仿佛可以嗅到诡异的气氛,天空被命运笼罩,大地却浑然不知,一片彻底的宁静,犹如画家的心。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凝聚着生命,顽强地向着太阳生长,既能看到植物的跃动,又能听到它的根茎在大地深处扎根的声音。
说到梵高,要提一下作者欧文·斯通,是他把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梵高展示给人们,如果没有欧文·斯通,后人不会对梵高有如此全面客观的认识。
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欧文·斯通是一位独具慧眼的人,在梵高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他就看出梵高的不同凡响,深信他将誉满全球。
一个偶然的机会,斯通读到《梵高手稿》,被书中700多封信深深打动,于是决定写本“梵高传”。
斯通也是一个奇才,当年,他只身出发到欧洲,到梵高生活过的地方深入调研。在那里,他看到画家卑微到尘埃里的生活和高贵的灵魂,泪水打湿了他的双眼,主题在大脑中浮现。
回到美国之后,仿佛梵高的灵魂附体,斯通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便饱含*地完成了此书。那个年代的人物传记,大多以记录人物生平事迹为主,很少有人采用小说的形式。斯通开了一代先河。
这本书完成于1934年,当时梵高的名气还没有爆棚,因此书商们都懒得拿正眼瞟他。但是,蕴藏在故事中的*,仿佛黄河之水天上来般洋溢着排山倒海的力量,终于有个书商决定斗胆一试,结果这本《渴望生活》一经出版,欧文·斯通一举成为最伟大的传记小说作家。
80多年过去了,梵高的传记《渴望生活》仍然像一团火,温暖和鼓舞了千百万读者,它的影响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这本书被译成8O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了数千万册。
02
回来说一下这本书的写作特点。
该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人物有血有肉,当年的梵高跃然纸上,跌宕起伏的挫折接踵而来,却又被兄弟二人一一击退。作者写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怎样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给希望成功的人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一个突出的闪光点是弥足珍贵的兄弟情。可以说没有弟弟提奥,就不会有梵高。如果说,起初对梵高的支持是处于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么后来这种感情已经发展为一种精神上的互相支撑。靠着金子般的心和做人的高度担当,提奥在梵高绘画的十年中,始终如一地资助着哥哥的生活。
发现自己家里有个天才,是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既要主观又要客观,超过伯乐,越过子期。提奥和梵高保持了频繁的通信,弟弟在信中总能看到哥哥饱满的*和灵魂的*动。他深信不疑,只要哥哥掌握了色彩的使用技巧,他想表达的东西将会一泻千里,无人匹及。
外人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认为提奥一直在出钱支撑着梵高的创作,然而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为我们拨开了迷雾并且看清了两个人的关系:他们是彼此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
很多时候,梵高都会产生一种幻觉,仿佛是他和提奥在一起作画似的。如果不是心有灵犀,提奥不会在梵高死后精神崩溃,六个月后追他而去,他们被安葬在一起,兄弟俩在天堂相聚了。
梵高既是天才,也是天使,是上天派到人间的神笔马良,在他完成这项任务之后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梵高来到人间时,提奥前来保驾护航,任务完成了,便被一同招回。
在兄弟俩相继离世之后,提奥的妻子接过这个火把,她奔走欧洲,向人们介绍梵高的画作和书信。梵高的画,终于在欧洲得到了认可。
在这本书中,梵高和弟弟的深厚感情是一个重头戏,它贯穿了整个故事线。
03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梵高的一生。
梵高的一生,早年对牧-师生涯的失望,三次爱情的失败,绘画卖不出,高更弃他而去,满腹的才华无人认可。他前两段爱情几乎都是艺术家的单相思,他的生活几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行走在大地上,灵魂却在高处飞。
梵高27岁才开始学画,他从扎扎实实地画素描开始,画了很多农民和矿工,这段时间,他以自学为主,琢磨着绘画的入门基础。过了一段时间,他开始和表哥莫夫学习水彩,表哥说,梵高因为掌握了素描的基础,因此水彩画进步很快。
之后,他一个人在黑暗中探索了很久,这个阶段,他一直使用暗色作画,他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这时,他的弟弟提奥来了,提醒他,你或许该到巴黎去看看了,那里涌现出一批新兴画家,他们是印象派的发起人,我对他们十分看好。
提奥知道,哥哥非常聪明且善于思考,在这些年的绘画过程中,他一直在读世界名作,他的信件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果巴黎的印象派能对他有所启发,他的绘画艺术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果然,梵高看到巴黎的新新人类已经把阳光和气流运用得炉火纯青,他们的风格比他过去看到的成千上万的绘画色彩都更加浓郁,甩出去过去那些画家几十条街。
这个时候,他已经画了六年了。
他以为自己浪费了六年,但是弟弟说,你那六年没有浪费,那一万个小时的积累,使你今天有机会突破自己,吸取了他人的精华后,你会迅速地提升起来。
他开始对喜欢的印象派画家进行模仿,三年之后的一天,他突然发现,在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之后,他在实践中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特色,一种崭新的风格形成了。
梵高的列子,说明任何一项技能,包括写作,都需要一个艰苦磨练水到渠成的过程。
有人说,开始写作的头几年里,就是不停地写,把基础打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这个阶段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困惑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哪一种题材和风格,更别提幽默或者犀利。
此时要做的就是像梵高那样,参照你最爱的作家风格,不断仿写,再过一段时间,回头看看,记录下问题和疑惑。
梵高生命中有两个贵人,一个是弟弟,一个是他精神病医院的医生,住院期间,医生热爱他的才华和油画,时常和他聊天,鼓励梵高继续作画,医生亲自去黄房子为梵高拿来画笔和颜料。那是梵高生命中最后的日子,有人说,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在那段日子里创作的。
最终,三十七岁的梵高疲劳了,他将子弹射入腹腔,鲜血染红了夕阳,他倒在金黄的麦田中。第二天,在弟弟的陪伴下,他告别了这个配不上他纯洁灵魂的世界。他们活着的时候相亲相爱,死的时候也不分离。
烈日照射着奥维尔的一片麦田,麦田里有座小小的墓园,中间是梵高与提奥。兄弟俩在常青藤与向日葵的庇护下,安然长眠。在这里,梵高亢奋的灵魂终于安息,他的一生虽短暂,却是真正地活过了,他完美地阐释了自己和世界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想说,读他的传记之前,先看看他的画吧,画家的画作才是他真正的救赎,就像眼下我们想了解一个笔友会先读他的文章一样。
这本书给我的另外一个启发是: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梵高则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伟大的来源,一个是对爱的渴求,一个是对痛苦的体验。
04
《渴望生活》的叙述娓娓道来令人动容,和梵高的书信集对照着读则感触更深。我们阅读梵高的苦难,我们将自己的生活与梵高的生活比照,我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投射在他的身上,于是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就这么风马牛地有了联系。
我们当中不少人开始根据自己的经历写连载,这本书教我们把实际生活和故事相互连接,天衣无缝地展现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
另外,全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渗透着一种精神,那就是生命是用来创造的,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的使命也是如此,没有使用它便是对生命的浪费。
最后,再有才华,也需要有一万个小时的持久训练,才会让才华更彻底地展示出来。梵高的绘画生涯,从早期的稚嫩笨拙到后期的挥洒自如,完美地诠释了一万个小时实践的重要性。
人生旅途和开车上路很相似,每过一段都需要加油,清洁,更换轮胎。我们的生活需要好书陪伴,好书给我们力量,增加我们的勇气和信心,阅读不仅使我们回归自然,更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说不尽的梵高,今天暂时介绍到这里,以后有机会,我愿意和朋友们一起更加深入地挖掘画家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