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义理分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4 13: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4:08
“明心见性”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凡转成圣”的一个重要标志,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引导学者及后人明心见性的经典。明心见性就是树立正确、真实的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如果这些根本性的“知见”发生了错误和偏差,将会导致一系列的颠倒和迷惑,使人们终生都在虚妄之中幻生幻灭,永远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实面目。
一、明心见性的概念及意义
明心见性是通过逻辑推理,细心观察,辩证思维等方法让学者与真理相应、与真实相应。明心见性不是神乎其神的玄学;不是装神弄鬼的迷信;更不是祈福、加持、画符、诵经持咒等等的宗教形式;相反,明心见性并不神秘,也不宗教!
明心见性是在尊重事实,尊重真理的基础上,不唯心,不唯物,不唯经验,不以谁的思想和意识为主导,更不以维护哪个*集团利益为出发点,而是通过细密的观察,缜密的推导,严密的思维,寂静的观照,反复的论证,还原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
明心见性就是把人们从梦中唤醒,从迷途拉回,让大众知妄即真,从根本上了解自我,了解宇宙,了解万法;明心见性是从本元上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山河大地是从哪里来的,时间空间、万事万物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些终极的哲学问题和科学问题。
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所研究的终极问题都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宇宙是什么?“心”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见闻觉知”的能力?这个能力到底从哪来的?研究真理,追求真理,是人类最自觉的行为;古今中外,一切智者、学者,终生都在为此而苦苦追寻,上下求索。中国也有很多先哲、贤圣、包括许多门派也在研究这些终极的“天问”,并很好的问题了这些问题,把人类从愚昧中解放出来。
关于这个问题,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所以“心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其实这个概念的背后,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这三位“大哲”的学问,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研究和回答了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
他们都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对“不了义”宗教,反对迷信,尊重事实,尊重真理,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修瞎练。引导世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了解自我,了解自然,了解万法之间的关系,追求真理,实践真理。
可是后来人搞着搞着就变味了,搞着搞着就演变成了迷信,发展成了神学玄学,有的甚至变成了江湖,还有的变成了整人、害人、愚弄世人的工具;这样的做法确实是让古人伤心,让今人落泪!所以我们要以典籍集为重,以事实为重,以真理为重,依法不依人,横扫千年迷雾,让真理的光辉永远闪耀。
二、中国禅宗“明心见性”的分析
在哲学的舞台上,除了唯心、唯物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学派,在佛教界叫“唯识观”。人为什么会有知觉,有情绪、有思想,他们是怎么来的?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中国禅宗有个思想叫做“教外别传”,就是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之外,另外走一条路,也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中国的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也算是新的东方文明。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使此“心”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从而摆脱一切束缚,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这是禅宗主要研究的内容。
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都会产生;郁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等等的各种情绪,分析起来是很多的;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这些情绪、思想和感觉,这是中国禅宗最基本的修养。禅宗认为那个有“知性”却没有思想没有情绪的“刹那”就是“真心”,永远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
其实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本来是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没有法尘自然就没有领受者,没有承受者,没有烦恼;从而破除了一分灭相无明,达到了人我空、法我空的境界。
三、究竟*无漏的“佛知佛见”
站在究竟了义法的高度上讲,只有“如是我”才符合佛陀的本怀!如者,万法之性也;是者,万法之相也;“我”者,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包函了无量义,表智慧妙用也!“如是我”就是“体、相、用”;就是“一心三藏”,也称“一心三用”或“一心三相”;即“空相”、“不空相”和“空不空之相”。
“如”代表真空,为万法之体;“是”代表不空,为万法之相;“我”代表空不空,为智慧妙用;这三个方面要同时俱足,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缺一不妙;是三而一,是一而三;这才是正知正见,佛知佛见!
“我”就是“如来藏”,就是“一佛乘”,就是“十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的时间空间,无量的万法万相,无非一个“我”,无非一个“念”,非空非有,非动非静,非真非妄;但是这“一念心”可以随缘自在展现,现空现有,现动现静,现真现妄;
真妄一体,知道了虚妄,当下就是真如,心物俱有二重属性,是心是物,性相一如也!从辩证法的观点上说,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真也是我,假也是我,不生不灭的当下就是生生灭灭,生生灭灭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
“我”是真实的存在,在佛法中圆融了一切,包函了一切,真妄一体!全体即真!有“着”则漏!有“住”则偏!当我们真正知道“如是我”即“体、相、用”三位一体的法理法义时,尽虚空遍法界无非一个“我”,无非一颗“心”,无非一个“念”,随心应量自在展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切圣果,无上菩提,本自俱足;迷而不减,悟而不增!
讲到“如是我”已经无法可修!无佛可得!若有所得皆非正法!所以佛陀在楞严经中讲到:【决定成佛,譬如微尘,扬于顺风,有何艰辛,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所以修行人不能自以为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的法都可以在一“闻”之间成就!贵在“闻”,“闻即往生”,而不是盲修瞎练!
《法华经》也告诉我们未来众生,佛来娑婆世界的唯一目地就是“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只“闻”才能成就,一切的“敲、打、唱、颂,跪,拜,念,座”等等都是宗教形式,不能成就,不能让众生明心见性,且与佛的本怀相背!
明心见性是思想上的飞跃,是精神上质变,是心灵上的解脱;明心见性是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明心见性并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的学问。每一个正常人通过学习和观照都能与圣人的知见相应,都能走进佛陀的心里。
对于一个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来说,他已经解脱了对死亡的恐惧,而后的余生就是大行“菩萨”之道,怀着一颗宇宙的心,过好现象世界的每一瞬间;明心见性之人的心里是没有敌人的,他会自觉的普礼一切,普敬一切,用心温暖一切。
因为他刻骨铭心的知道万物一体,万法同源,所以他会无缘大慈,与万物同体大悲!不管怎么说,明心见性之后不是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等着千人敬仰、万人膜拜,如果是这样,他永远也不能明心见性;真正的明心见性之人他活着的唯一目地就是:大行菩萨之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中国儒家的“明心见性”分析
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是孔子,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孔子就是中国的佛陀;中国儒家没有神秘的宗教外衣,把孔子看作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不必加上乱七八糟的神秘外衣。他就是一个人,并告诉后人,所有圣人、仙佛修行之路,都是要从人道做起。不管是谁,要想超凡入圣都必须从学习开始,从明理开始,否则无从谈起。
儒家文化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位圣人他就是超人,超人就是神仙,就是佛菩萨。中国儒家是比较真实、朴实的,不加宗教的花样,只教世人如何成为一个明理的有用之人。
儒家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德”、“亲民”、“至善”,是《大学》的三个纲要;“明明德”就是悟道;“明德”之后去修行,起行,做济世救人的事就是“亲民”;“止于至善”是超凡入圣,变成贤圣之人。儒家为后人指明方向,标清道路,这也是我们由一个普通凡人转变成圣人的必行之路,这更是一条成功之路!
五、悟后起修,知行合一
学佛的唯一目地就是成佛,要想成佛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佛?自觉,觉他,觉行*,叫做“佛”。自觉,就是自己觉悟了,所谓证得菩提,找到了生命的本元;觉他,就是普度众生,利益众生。这跟《大学》是相通的,“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就是大有所为,大有作为,就是知行合一;这些都完成了,也就达到了“止于至善”,也叫觉行*,也就是真真正正的佛菩萨了。
所以,佛学跟《大学》所讲的原则一样。如果没有中国文化这个修养的基础,只想靠打坐、读经、诵咒、持戒、布施来成仙成佛,也只能是自误误人罢了。一念清净,念念清净,不被身外的障碍所困,不被外界的环境所转,也不被自己的妄想纷飞所缚;随时随地随处都是清清明明,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圣人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同佛法一样,把上自天子皇帝,下至庶人,普通百姓,都看作是一个人,都要先以这个文化作根本。这就叫内养之学,佛家称之为内明。如果我们没有内圣的修养,却想齐家治国,达到天下太平,是没有可能的。所以这些内容,大家必须仔细参究,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悲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