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黄西的喜剧人生短文阅读及答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2 15:0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0:23
1970年,黄西出生在吉林省白山市河口公社,他的父母均是大学毕业,父亲在厂矿工作,母亲是医生。尽管那是一个艰苦的年代,但他的生活中充满欢声笑语,这为他以后从事喜剧表演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帮助。
黄西在读中学时,喜欢逃课,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从来没有想得太多。上高中时,由于成绩平平,考大学无望,他的父亲给他介绍了一份烧锅炉的工作。黄西虽然贪玩,但智商一点也不差,后来幡然醒悟,经过努力,考上吉林大学生物化学系。
上大学时,黄西第一次走出家乡来到省城长春。去长春的路上,他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时他乘11个小时的火车,并且是站票。漫长的旅途跋涉累得黄西无法忍
受,这很有点像如今忙碌的春运:在人挤人、人挨人的火车车厢里,混杂着酒味儿、汗臭味儿、烟味儿以及各种食物散发出来的味道。实在是困了,他就躺到座位底
下,或是爬到行李架子上睡一会儿。这些生活体会,为黄西后来的喜剧表演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素材。
理科生在人们的印象里常常是中规中矩,而这样审视黄西就错了。黄西上大学的时候,最喜欢说笑话、讲段子、演节目,不管他在哪儿,笑声就会跟随而来。幽默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大学5年,他凭着幽默赢得良好的人缘,当了3年班长。
可能谁都不会想到,如今以幽默出名的黄西,上大学的时候曾经迷恋过哲学。他之所以对哲学感兴趣,那是因为长大后人生有太多的迷茫,为了探寻人活着的意
义和价值,他试图在哲学中寻找答案。上世纪80年代,正好是西方哲学和心理学非常流行的时候,他一个人待在图书馆里看了很多哲学书,康德、尼采、叔本华、
萨特等人的作品,他都一一读过。尤其是尼采的哲学著作,他非常喜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0:23
喜剧小情境人生大不同
日前,喜剧演员陈佩斯走上城市剧院的讲坛,主讲“人生大不同一公益演讲会,。演戏的时候,我们并不平等,喜剧是把观众抬得很高很高,自己很卑贱很卑贱,我用我的卑贱来赢得观众的笑声,所以从上台的第一秒钟起,我们之间就是一个不对等的关系.演讲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很简单,平等地在—起.一陈佩斯说,自己在舞台上。小-,在思考里“大”
第一次演出一一为了十块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艺术还是以说教为主流,谁都不敢正式把.艺术的娱乐性’拿到桌面上来说,”陈佩斯把从事喜剧创作表演的自己称作_公开的地下工作者”, “我的理想就是要给大家带来快乐,这种东西在当时不能说,好像一个艺术家把自己的理想只放在逗乐上,档次太低了” 1982年,陈佩斯跟朱时茂接到一个商演的邀请,出场费10块钱, “当时一听一场10块钱.怦然心动,但是要有节目,我和老茂就商量: ‘一场10块钱呢,咱怎么也得挤进去!’朱时茂就出了一个主意,咱训练用的小品,有的特别可乐,把可乐的事给编一鳊,拿上去试试。我们一上去时,观众还很热情,我们俩说来说去,观众的脸一会儿却全都耷拉下来了.我们俩就觉得特没面子,在台上演到一半,就想有一个缝钻进去,还好朱时茂脸皮比较厚,愣撑着。 ”
这一次惨痛的教训下来,陈佩斯就觉得观众怎么那么难伺侯,“观众是艺人的试金石,也是作品的试金.石,那时候显然我们还不是金子,一点含金量都没有,但是我们得到锻炼,演着演着我们逐渐就发现了好多有趣的可能性,把所有失败的经验改改修修,每天和每天不一样了,越说越流畅,节奏也越舒展,结果就越演越火,
上春晚一一姜昆、马季说咱好苗子
过了年以后,姜昆找到陈佩斯说: “*台春晚挺好的,今年还要搞,你们参加不参加?*陈佩斯回说: “能参加!我跟老茂有个小玩意不错,演得挺火的! ”看完两人的演出,导演组表示是个好苗子,但还得收拾收拾.这收拾来收拾去,就有了质的变化:
那时候,陈佩斯演《吃面》,盛上第一碗面的时候,陈佩斯偷偷把这面给吃完了,姜昆赶紧说,不能一下吃完,得“三翻四斗”,马季也跟着就一句台词翻来翻去地帮他们磨,把整个戏剧节奏,整出了韵律美:演《吃面》,是一个导演要招一个群众演员,偶然碰上一个人来试试,这叫偶遏;但是《羊肉串》就不一样了,羊肉串的故事是一对天敌碰上-块,老鼠碰上猫了:再往后《主角与配角》,形成了人物表演惯性的错位,等于当着观众面换, “朱时茂永远是强势,我永远是弱势,用小人物的机智和顽皮去戏弄他,我们两个就把这种小品命名叫戏弄权威喜剧, ”
进入迷茫一一拍戏摔了群众还笑
后来有一次电影学院请他去讲课, “那是我们电影人的最高学府,我比较重视,提前看看理论书,看看滑稽是怎么解释的,看看幽默是怎么解释的”, “幽默就是对事对人的方法,不直接对抗,又不失尊严.而滑稽呢,滑是不正面摩擦,稽拆开就是一个人在茫茫的荒原里,在泥沼地里,后面有狼在追逐,没有地方去了,这代表人的困境,一个人在困境当中不失尊严地安然度过,这就是滑稽。 ”
很长一段时间,陈佩斯一直在探索喜剧的各种可能性,他做喜剧短剧,也做电视剧:“我曾经很执着,想有所作为,可是后来发现很糟糕,发现喜剧就是你倒霉我就开心,这太不人道了!一拍《少爷的磨难》时,边上都是十里八乡过来看热闹的,听说拍电影,演《吃面》的那个人过来了, “我光着脚在土路上跑,追汽车,那个地上全是蒺藜,只要一跑立刻扎进脚里,导演喊停以后,我一抬脚,鲜血淋淋的,疼得控制不住,就摔那了,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非常开心,当时我都惊住了,觉得笑是一个特别残忍的东西,怀疑我做的事情都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小品和电影在1997年画了个句号, ”
寻找自我一一人每时每刻都在演戏
在陈佩斯看来,人不是在舞台上才叫表演,生活里每个人都在演戏,都在表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演小品名满天下的时候,是我自己开着车在北京横冲直撞,跟着老茂到处应酬,那时候觉得也很自在.真的到农村承包荒山,在山里头写剧本《阳台》,觉得自己像一个隐士,一个桀骜不驯、孤芳自赏的隐士,所以那时候写出那个心大着呢,野着呢,所以其实都是角色,都是扮演,就是演得好和不好,认真和不认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演了三十多年之后真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