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2 16:37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2-21 10:39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是关于养生的一句话,那么在夏至的时候应该如何运用中医养生呢?下面由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吧。
夏至之谨慎肠胃疾病找上身
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但要适量,否则伤胃。
如芹菜,性味甘苦,微寒,具有清热利湿、平肝凉血的作用。经常食用,对咳嗽多痰、牙痛、眼肿者具有较好的辅助疗效。此外,芹菜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压的作用。
如丝瓜,性味甘苦,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丝瓜清凉微寒,瓜肉鲜嫩,做汤或炒肉均可,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
如莴笋,具有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利气宽胸的作用,对儿童来说,还能起到帮助长牙、换牙的作用。
营养专家还提醒说,夏季人们出汗较多,不妨喝点带苦味的饮料,啤酒、绿茶、苦丁茶都是不错的选择。
养生专家提醒说,为防止“中暑”,要保持乐观情绪,注意戒躁戒怒,做到心静;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食物;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居室要通风,要有充足的睡眠;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冷处理,以消除苦闷,维护良好的情绪。
夏至之护阳养阳很关键
“都说春季有春困,可是我到了夏季仍感觉非常困乏。”从事设计工作的小胡很纳闷,夏天到来了,身边的朋友似乎都精力充足,健身、游泳、打球、泡吧,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可他自己却常感觉没力气,浑身懒洋洋。
农泽宁医生指出,阳气,按照中医的理论,是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动力。如果内脏器官缺乏了动力,阳气不足的人自然会感觉浑身没力气,乏困难忍。在《黄帝内经》中就记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来安排生活。农泽宁说,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所以,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注意保护阳气,维持气机的畅通。市民可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操作。
首先是调整作息。夏至之后,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应晚睡早起。另外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方面避免午时的炎热,另一方面可以恢复精力。如果是从事室外工作,应该避开烈日炽热的时间段,并做好防晒防护。农泽宁提醒,下班回到家里,消除一天的酷热疲劳,最好的方法是洗温水澡。因为不仅可以“宣泄阳气”使皮肤清洁凉爽,而且温水冲澡可使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
“调整好作息后,还需要适当地进行锻炼。”农泽宁说。夏至之后要防中暑,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这些气温较凉爽的时间段,在河边、湖边、公园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慢跑、做广播操为好。运动过量之后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
夏至之“冬病夏治”正当时
最近一段时间,南宁的马先生每天下班回到家后都忙得不亦乐乎,他点燃一根艾条,照着书本在身体的不同穴位轮流灸。马先生在秋冬季节很容易感冒,以及出现胃肠系统的疾病,他给自己做艾灸就是为了“冬病夏治”。可是,艾灸了几天之后,马先生出现了头疼、咽喉发炎等症状。医生告诉他,有“冬病夏治”的保健意识是好的,可是如果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操作,就要慎重了。
农泽宁医生谈到,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我国中医学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比如哮喘、感冒性鼻炎、呼吸系统疾病,还有一些老年人腰腿痛等。传统中医认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于虚寒,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回南天晒衣服”。在夏季,人体阳气达到四季的最高峰,此时治疗冬病,积寒容易被赶出来,此外还能增强抗病能力。黄彬介绍,在夏日去除积寒的方法也很简单,多服用偏温热的饮食。比如红糖姜汤水具有温热暖胃的作用,在暑天服用时可等到它自然凉下来再喝。
农泽宁提醒说,市民们还可以“冬病夏防”。比如说,有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痛及感受风寒、湿气所致的肢体麻木症状,往往是寒冷发作、天热消失。有这些症状的人士,夏季夜间睡觉应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有的市民患有“头风病”,遇风寒就会头痛,在夏季切忌用冷水洗头,或者是把头直接对着风扇、空调吹风。
夏至之忌贪凉食宜清补
夏至时节心火当令,出汗多,盐分也损失较多。此外,人的胃口也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表现为食欲减少、嘴淡无味等。这个时候饮食除了清淡为主以外,还得注意避免过于贪图凉食,同时不妨适当清补。
广西中医学院营养科主治医师江涛介绍,食欲减少后,不少人吃东西都比较“挑”,这样的习惯不好,因为天气炎热,人体水分和矿物质流失大,同时人体活动增加,对能量的需求也较冬天为多,所以膳食营养摄入均衡仍是关键。
比如多进食碱性食物,以保证人体正常的弱碱性。但碱性食物不是指其本身酸碱度为碱性,而是在人体内分解代谢后呈碱性。例如水果虽然含果酸,但进入人体分解后呈碱性,它就是人体所需的碱性食物。另外也可多喝蔬菜、水果鲜榨汁。而酒类、甜品、肥肉、红肉(如牛、羊、猪肉)等酸性食品就不宜多食用。
夏至之后,市民们每天喝水量明显增多,但过量饮水也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损伤健康。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中医内科的艾军教授介绍说,南方地区在夏季最大的气候特点是湿热,不妨多喝些冬瓜薏米汤、玉米胡萝卜汤、海带黄豆汤等清爽的汤水。对于上班族来说,可以用保温瓶泡些西洋参、太子参、沙参、枸杞等性味清补的食材来喝,在及时补水之余,又给身体增加有益物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1 07:47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表示炎热的夏天来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夏至气温多以闷热、多雨为主,从中医学上讲也是人体阳气最盛而阴气滋生、阴阳交替的一个时节。在这个节气里,很多人都会出现身体不适、胸闷气短的现象,因此在夏至做好各方面的 养生 工作至关重要。那么,夏至该如何 养生 ?
1. 晚睡早起睡午觉
夏至节气是白昼最长的时候,人体阳气也最盛。中医 养生 讲究顺应四时规律,此时宜晚睡早起,而老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7小时左右睡眠时间。从夏至这天开始,一定要睡午觉。夏至阴生,在中医理论中,午觉是以阳养阴,子觉是以阴养阳。中午只要能闭上眼睛一会儿,就能达到很好的养阴效果。
2.清淡饮食多杂粮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热生风;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激发疔疮之疾。夏季暑热重,多吃一些具有清暑功效的水果和蔬菜比较好,如苦瓜,味苦性寒,可清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西瓜,味甘性寒,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莲藕,味甘性平寒,能清热生津、润肺、凉血;绿豆,甘寒,有清心利尿、消暑止渴、清热解毒之效。但是,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食物大都是寒性的,因此脾胃功能较弱的人不宜吃太多。
3.冬至饺子夏至面
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叫“冬至饺子夏至面”。为什么同样是面食,却有冬至吃和夏至吃之分呢?专家称,面食是高热量的,饺子用面包裹起来,这也就意味着把热量也包裹了起来,这就符合冬至主藏的意思。而夏至节气,与冬至正相反,要把阳气放出来。同样是面食,可将面切成条后,就意味着把热适当地放出来了。另外,面汤最好要放盐,吃面要学会喝面汤。
4.补充水分防中暑
夏季炎热,故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轻人喜欢牛仔服饰,夏季就不适合穿这种衣服。尽量以透气性好、吸汗能力强的亚麻或纯棉质地的服装为宜。衣服颜色也尽量以浅色为主,这样才能少吸热。居室宜清凉,早晚开窗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温度高,宜闭门窗,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如果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室外工作、运动防止中暑。
夏季出汗多,要注意补充水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喝冰水、冰饮料,其实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喝这些是有可能使寒气入侵身体的,还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因此,夏天补水,温开水才是很好的补水方法。另外,还可以饮用菊花茶、绿茶,可以降暑解暑。如果是运动后,汗出较多,应该适当补充人体丢失的电解质,如淡的糖盐水。
5.忌食生冷莫贪凉
夏季虽热,但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故应少吃生菜、瓜类这些性凉的食物,更不能直接吃从冰箱里拿出的食物。若开空调,应将室温保持在26℃为宜,防止室内外温差太大,引起热伤风。人在睡眠时,抵御外邪的能力就会下降,故睡觉时不宜直吹电扇,不宜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应以薄单盖住肚子、关节等部位,防止着凉。另外,洗澡以温水为宜,既可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又能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切忌不能洗冷水澡,尤其是老年人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文/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