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4 07: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3 02:23
导语:人们经常说:“过了二月二,整个过年才算结束。”的确是,二月二,是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节日!是辞旧迎新的节日!接下来是我整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作文范文,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二月二日》诗中所描绘的,农历二月至,中国人又迎来了春季里的另一个节日——春龙节。
3月6日,即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被称作“龙抬头日”、“青龙节”、“春龙节”等。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自古以来,人们在这一天祝愿一年风调雨顺、物阜民丰。“龙抬头”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武则天称帝惹恼了玉帝,玉帝便令龙王不得向人间施雨,导致连旱3年。龙王怜悯百姓,便私自布云施雨,结果被玉帝打下凡间,压在山下。玉帝规定:要想龙王上天,除非金豆开花。为救龙王,人们终于在二月二想到:玉米不就是金豆吗?于是家家户户都爆玉米花呈贡,玉帝无奈,便将龙王召回天庭。这就是“金豆开花,龙王*,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其实,“龙抬头”的说法源自星相变化。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全天恒星分为“三垣”和“四象”,其中“四象”即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4个方向。随着地球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季节转换。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露头”。苍龙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每年二月初二的傍晚,人们能看到苍龙的角(角宿)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喉(亢宿)、龙爪(氐宿)也会相继出现,这就是所谓的“龙抬头”。
事实上,这一天正值惊蛰、春分前后,古时候人们相信蛰伏一个冬天的龙王从这天开始就要抬头活动,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人们便将这天作为节日,祭祀为人间送来雨水的龙王。此外,在中国南方很多地区,这一天还被认为是土地神(社神)之生辰,故又称作“土地公生日”或“伯公生日”等。
“剃龙头”的故事
在北方,很多人习惯在二月二这天出门理个发,俗称“二月二,剃龙头”。这一天,街边的大小理发馆门庭若市,恨不得一天开门18个小时。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去理发,小孩子剪头嗞哇乱叫,大人们却看得欢喜。理发师也成为这一天最忙碌的行当。
正所谓“龙抬头,剃龙头”,人们这天剃头,图的就是个吉利。很多中国人忌讳正月剃头,因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如此“迷信”的说法听来可笑,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种说法颇为正统,即“死舅”其实是“思旧”的.变音。据说,正月不剃头的传统最早起源于清初满族强令汉族人剃发留辫,汉人迫于压力只得顺从,但仍决定正月不剃头,以示对旧朝的思念,后来“思旧”渐渐变成了“死舅”。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有趣。故事讲的是一个贫穷的剃头匠很喜欢他的舅舅,但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他总是囊中羞涩无法给舅舅买个特别的新年礼,于是有一年他决定亲手给舅舅理个发。经过他的打理,舅舅看上去精神又年轻,夸奖他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希望每年都能享受一次。”于是,年复一年,剃头匠都会给舅舅理发。舅舅去世后,剃头匠每到过年,都会因思念舅舅而伤心,这即是“剃头思舅舅”的由来。
无论“思旧”还是“思舅”,二月二剃头赶上“龙抬头”,正好赋予了这个传统习惯随龙高升、龙腾虎跃的吉祥寓意。
“龙抬头”,吃什么
中国人最讲究吃,每到节日,吃点什么就更是讲究。那么“龙抬头”吃什么呢?民间传说猪也有龙相,所以猪头肉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是这天最值得怀念的美味。人们还习惯把这天吃的东西都和龙联系起来,比如“龙鳞”、“龙须”、“龙耳”,其实就是北方常见的春饼、面条和饺子。在陕西华县,二月二的时候人们喜欢吃烤干、晒干春节留下的花馍,俗称“咬蝎子尾巴”,表示这一天万物复苏,虫鸟花草开始活动。在南方,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人们祭社神,分祭肉,饮社酒,食社饭,糍粑和粽子是最常见的吃食。
二月二龙抬头是北方才有的习俗,可是今年不同于以往。在我们南方也举行了一次活动。家里人都兴奋不已,忙这忙那的,当然是为了上街观看舞龙表演。妈妈说:“我小时候也举行过一次,可是家庭贫困,没办法观看那舞龙。”我真心鄙夷:有什么好看,又不存在这世间。转念一想,就当满足母亲的愿望吧。我最终和他们一同前往,我也想见见神话中的龙能被舞出什么样。
来到东街,这里早就被围得水泄不通,废了好大力才挤进去。路边的小摊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物品,真是琳琅满目:有画糖人的,有卖动物面具的,有卖糖葫芦的,还有看着很好吃的汤面,让人目不转睛。
街上灯火辉煌,从远处传来一阵阵锣鼓声。啊!是舞龙灯的队伍近了,走在最前面的人舞着一颗龙珠,后面三排人齐心协力舞着龙。从远处看,如同一条飞龙在人群里穿梭,转圈,真是栩栩如生。人群如潮水般涌来,母亲抓紧我的手,防止我摔倒。母亲带我来到一处摊子面前,对师傅说:“来两碗龙须面。”听到这个名字我十分困惑,看向了做面的师傅。那个师傅在抻面的过程中融入了各式各样的舞蹈,时而引蛇狂舞,仿佛活了起来;时而如惊涛骇浪,令人拍案叫绝。
抻至最后,师傅往往会将面的一端放到地上,另外一端举过头顶,不停抖动。好似瀑布般“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真是淋漓尽致。龙须面是一种又长又细,用火可以点燃的面条,因酷似龙须而得名。母亲对我说:“吃龙须面是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吃了龙须面才算是真正的过节。”我回应说:“嗯,原来龙并不是只存在于神话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这一次过节,我改变了以前根深蒂固的想法,并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懂得了龙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无价之宝。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在中国民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又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由此可看出跟“龙”有着深刻渊源。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亦是万兽之首。而龙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标志,因此,中华民族也以“龙的传人”自居,由此可知龙在中国人心间有着极为显赫的地位。而龙抬头则预兆着一个春意萌动的春天的全新开始。
关于“龙抬头”的来历,在中国北方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武则天当上皇帝时惹怒了玉帝,玉帝就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可掌管天河的龙王看着人间因干旱而遭受的惨不忍睹的景象,于心不忍,就违背谕旨为人间降了一次甘雨。后被玉帝打落凡间,压在大山下受罪,并称“除非金豆开花,才能重返天庭”。后来,人们发现炒的玉米粒爆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玉帝无奈,便将龙王召回天庭,继续行云布雨,造福人间。人们为了纪念龙王的恩德,便在每年二月二吃爆玉米花,久而久之形成习俗,俗称“抬头节”、“春龙节”、“青龙节”。
至于龙抬头作为春天的一个重要节日,跟四瑞兽的传说也有着深刻的渊源。四瑞兽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本为中国古代星宿崇拜之四灵,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四瑞兽不仅代表四个方位,又分别代表四时,即青龙象征春天,万物萌发之象;朱雀象征夏天,生长热烈之象;白虎象征秋天,万物萧杀之象;玄武象征冬天,万物归藏之象。由此大可推知,我国古代神话五帝中的东方司春之神“青帝”,与青龙有着深刻渊源。因此,青龙节既为祈求龙王在新的一年庇佑人间风调雨顺,也有纪念春神的意味。
围绕着龙抬头,中国民间形成了许多习俗和禁忌。前文中提到的二月二吃爆米花即是广为流传的习俗。除了吃玉米做的爆米花,人们还吃炒爆的花生米、黄豆、瓜子等。有歌谣唱道:“二月二食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人们用吃农作物种子的方式祈祷新的一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大丰收。
说到吃的习俗,河北一带的人们除了吃爆玉米花外,还要吃面条、炸油糕,并且还有猪头,称作“吃龙头”,丰盛程度可见一斑。除了在二月二吃丰盛的食物外,据说人们还在这天的早晨早早地把自家的水缸挑得满满的,称作“挑龙头”。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恭送龙王*,以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初二一般在“二十四节气”的“惊蛰节”左右。惊蛰后,春雷渐多,蛰居一冬的动物则开始陆续出动。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所以,二月二这天,民间妇女则会拿着熏香在自家门窗、床炕边仔细得熏一番,口中念叨:“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还用纸剪一只鸡形悬挂在房间里,以避百虫,使全家安康。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
龙抬头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成英语就是"Dragon Raises Head Day"。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被信奉为万物之王、人类的始祖。另外龙也被认作是古代农业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掌管降雨之神。
如今,龙抬头不再像过去那样和农业息息相关。现在流行的庆祝方式包括吃春饼、吃面条;另外,信不信由你,还可以去理个发或是换个新发型。
古时候,人们会在龙抬头熏香以驱赶家里的味道,以确保春天到来后,家里有着新鲜芳香的空气以及满满的好运。缝纫是被禁止的,因为缝针可能会刺到龙的眼睛从而带来坏运。另一种常见的习俗是把草木灰洒在水缸旁边,因为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引龙来布施雨水将其灌满(撒灰引龙)。
所以说,大家开始制作春饼吧,再预约理个发,证明你已经准备好迎接“龙抬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