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4 07:2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8:28
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确实有难度,主要是就业率水分有点大。说起就业率这个事我还真的知道一点东西。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除了大学组织了两个大型的校内招聘,还联系了一些有关系的企业,学校组织过去面试,领队就是学院的年级辅导员。年级的就业率是他的考核指标,指标的完成情况关系到他的年终奖金。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就业率,每次面试成功一个,他就不会再拉着去其他的企业面试了,但是至少这个还是真就业。
那会儿有大学生村言的*,实在找不到太好工作的,学院就会给他们推荐这个渠道,一通忽悠什么考公务员优先云云,反正上了车就算是就业了。还有一些是家里能找到挂靠企业的就跟那个企业签了三方,但是具体做什么去,学校不会管。还有一些专业本来就难就业,考研的人数很多,这个也被算作是就业里。这也算就业,那也算就业,实在不行往工厂里卖,签了三方就行,一切为了就业率,至于就业质量,完全没人关心。
就业率的统计方式该改一下了,在我国现阶段,就业率唯一能反映的就是该专业负责人在学院就业填报时的动员能力,而就业率不造假的学校基本不存在。每个学校的就业率是报考招生的重要指标,学校的招生人数又直接关系到上级财政拨款,进而反应到工资上面。
那么学校的对策是怎样的呢?以我了解的某单位为例,各个学校就业率排名直接和年终绩效挂钩,每个老师负责几十个学生的就业填报情况,上级的唯一要求就是盖章的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罢了,才不会管学生究竟怎么样呢;而很多同学毕业的时候,应该都感受过导员从早催到晚让你们填就业去向吧。
真的是没头脑的*然后就是各种造假,不签就业合同的,不发毕业证书,虚假就业。唉,这个学校,这个专业行不行,你们教育主管部门有没有下来到同学们中间走访走访?有没有去人才市场摸摸底?不要总是坐在办公室里天马行空,出这种没头脑*。
就目前来说,我国最缺乏的就是*内领导不接触一线,不真正实践做事体验下,这种情况长久了就会脱离群众和实际,搞出很多啼笑皆非或让人愤怒的决策,不但影响人民也影响国家健康发展。*内改革任重道远,要坚持不懈啊。安徽省近日印发通知,要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这份通知表面上是应对就业难的问题,希望从源头*专业,为市场提供更适合的专业人才,更深层次却是安徽省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希望更好地支持安徽省确立的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占比。整体而言,这种因应市场变化的教育改革值得鼓励。但到底以什么指标来确定哪些专业应该扩招哪些专业应该停招,“连续三年就业落实率低于60%"是不是一个好指标,值得商権。我在此分享三点思考。
第一、就事论事,就业落实率是否是评判专业是否有效的指标?
以今年为例,就业不足,是专业的问题,还是市场的问题?在我看来,受疫情和外部环境冲击,企业需求不足,企业信心不足是主要问题,专业是否对口仍在其次。此外,我们不能忘记,大学阶段的毕业生,真正能做到就业时专业对口的,其实并不多。大学首先应该提供的是通才教育,为年轻人提供衔接从学校到职场所需要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除了一些特定专业之外跨界、转行是常有的事情。公务员招聘不会只对*学专业的学生开放,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会只招会计行业的学生。
第二点,也是值得教育改革者特别注意的一点:我们千万不能落入“计划经济”的盲区中,以为所有专业都可以根据统筹市场需求来规划。确定了十大新兴产业,有计划地增加这些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这值得肯定,但不意味着可以对其他一些冷门专业进行“末位淘汰"。
首先,文理科之间本身就有巨大的差别,历史、哲学等专业一直不算热门,是不是也将面临“末位淘汰"?法学、新闻、会计最近几年也出现就业率欠佳的情况,是不是也需要调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文法学院的诸多专业都是需要保持的,因为它们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其次,即使是理科,也需要区分应用科学与基础研究。从全球创新的角度来看,两者都重要,但应用学科更加市场导向,而基础科研需要国家投入,绝对不能简单地用市场需求或者就业率来评价。所以我建议只能将“末位淘汰”的*限定在应用型比较强、市场需求导向明显的学科。
第三,我们必须明确,在剧变的时代,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其折旧也会加速。一方面知识更新和迭代的速度更快,另一方面职场的演变确实会彻底淘汰一些岗位。举个例子,会计行业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传统的会计处理已经被机器所取代。这不意味着会计作为一个专业学科要被淘汰但培养大批量会计处理人员的专业,未来就业率的确堪忧。这时,专业的调整或者将会计学纳入到培养未来全方位管理者的学科中,就显得很必要。
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大学应该怎么制定专业。工业经济时代,分工越来越细,也导致大学的专业越来越细分。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则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在大学教育阶段,通才教育和培养学生未来的可塑性更重要,更具体的专业限定可以推后到研究生阶段。以此推演,紧跟市场需求扩招重点行业相关的学科专业没有问题,但持续提升大学的素质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也同样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8:28
这会让很多人没有工作,产生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这样真的很不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8:29
让一些应届毕业生能够优先找到好工作,并且可以避免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一些企业他们又招聘不到人的情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8:29
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确实有难度,主要是就业率水分有点大。说起就业率这个事我还真的知道一点东西。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除了大学组织了两个大型的校内招聘,还联系了一些有关系的企业,学校组织过去面试,领队就是学院的年级辅导员。年级的就业率是他的考核指标,指标的完成情况关系到他的年终奖金。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就业率,每次面试成功一个,他就不会再拉着去其他的企业面试了,但是至少这个还是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