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家精神的主要表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4 22:57
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它必然长期、深刻和多层面地在广泛的社会人群中支配、决定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最终为中国文化塑形。在这一过程中,它自身也不断丰富、发展、演变,并因此变得异常复杂。这里,我们最简要地列出三个主要方面:1.社会人与社会责任无论是孔、孟还是后世大儒,他们的学说都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起点,即:人是动物界中最高贵的。这是因为,人在社会活动中结成了各种关系,为了维护这些正常关系,为了促进社会群体的发展,形成了协调个体之间关系、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社会秩序、文明规则。儒学的一些重要思想范畴如“仁”、“义”、“礼”、“智”、“信”、“廉”、“耻”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尚书·泰誓》说:“惟人,万物之灵。”孟子更反复强调人优越于“兽”的特性,这都是进入文明社会后具备的自觉意识。
人与人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也即角色分工等的不同,自然存在着地位、职分上的悬殊,儒学注重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强调个体的自律和安分,要求个人遵循群体社会的仪式、规范、制度。把家、国、民族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可见,一切以社会群体为重,突出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儒学的思想内核,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然而,人不是先天具有这样一种自觉,于是,*教化、人伦教化就是儒者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也是各种文化活动,包括文学艺术活动的天职。换言之,各种文化活动的价值,就由它是否有益于社会和它有益的程度如何;具体说,是否具有教化作用以及它的教化效果如何来判定。】
2.从“内圣”到“外王”儒学一方面要求个人服从集体,鼓励“以礼节情”甚至“杀身成仁”,似乎冷酷无情,另一方面通常又并不以集体利益为借口取消个人的情感欲求。相反,它承认日常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人的身心需求的正当性,由人的自然本性(如对食色的需求、趋利避害的需求)推扬出生命之间的相互感通,进而衍生出以博大的同情心、宽容精神为基本表现的“仁学”体系。这样,成“圣”成“贤”,并不表现为人情的剥落,而是一种人性的升华,这就是所谓的“内圣”。“内圣”是道德培育、修养与砥砺的结果,但又须落实到社会活动中,按宋儒“民,吾同胞;物,吾与(交往的朋友)也”(张载《西铭》)的理念,向外推扩,为大众服务,经世致用”,效力于社会,建立事功,就为“外王”。由“内圣”而“外王”,儒学的社会理想具有了非常亲切和笃实的特性。相应地,儒学还确认了个人的人格价值,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种对人人都具有的独立意志的肯定,为儒学注人了强劲的可以实践的活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4 22:57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1]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2] 影响深远。
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