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陶渊明 作文 300子左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5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6:01
http://wenku.baidu.com/view/db06a6d1b14e852458fb57dc.html
我眼中的陶渊明 “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他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他是千百年来隐士中的“圣人”后世的文人墨客们无不羡慕他钦佩他无论他们是得意还是失意。他们羡慕他神思妙想竟能勾勒出那么美的一个桃花源因为在中国的词典里“世外桃源”几乎是“天堂”的同义词甚至“天堂”也没有“桃源”那么舒适——“天堂”很肃穆庄严而桃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也钦佩他的豁达洒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读日子他竟过得有滋有味还吟出一句千古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就南山”。 这就是他——陶渊明这个被万人推崇的隐士„„ 而我却不大喜欢陶渊明尽管觉得他的诗很美。我不赞成他的处事态度——隐这实在是懦弱的表现。当时的东晋官场也许真的是“尘网”、“樊笼”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厌恶昏浊就不该只是躲避而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激浊扬清而且说什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似乎“穷则独善其身”实际是逃避责任的懦夫。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不仅能诗善吟还为国家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虽然失败却依然抗争到底。比如上下求索的屈原楚国朝纲混乱他竭力去理顺最后尽管被流放仍然不改初衷比如被喻为“中国11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北宋力排众议推行新政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刻不忘关心百姓关心社稷比如苏轼因为支持改革而被贬到偏僻之地但也不曾放弃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尽管“僵卧孤村”却不“自哀”甚至“尚思为国戍轮台”花甲之年还想着去守卫边疆„„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比陶渊明伟大他们都懂得人生在世都有责任要承担都竭尽全力去改变现实去创造未来而陶渊明只会逃到荒山野岭扛一把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满腹经纶毫无用处只能做几首自我安慰的诗。“心远地自偏”这是一句好诗只可惜他自己都不明白只要“心远”又何必去隐居呢因为“心远”了地自然“偏”了隔不隔离人世又有什么区别呢 而他
的另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感慨„„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我不仅不喜欢陶渊明也不喜欢所有的隐士们。所谓“心静自成佛”刻意去隐恰是内心动荡混乱的标志。在封建社会里许多人怀才不遇便要隐逸这也可以理解。但到了今天如果还有人要“隐”那他真的是懦夫了就真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去修生养性自己清净愉快更重要的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并要勇于承担责任尽管失意也要坚持不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1505932.html
陶渊 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7:19
我眼中的陶渊明——既握锄头又握笔的农民诗人
轻轻挖开花园角落的泥土,种上三株无名无姓的草儿,悉心的浇灌。
既然草本无名,不若我为你取个名吧!
这一株姓陶,那一株名渊,最后一株唤明。
陶——渊——明。
——题记
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忙乱中反抗尘世*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陶诗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脂,做柱生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陶潜,高出不胜寒,欲乘风归去。便化龙潜回了日思夜梦的高山绿水,田园深处。
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
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纵然青史已成灰,人却各有性,复言归去来兮。
诗人陶渊明以生命的火焰烛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尽心中的块垒,而化作一篇篇珠玑般美丽的诗章,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8:54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