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54
共6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8 09:08
笔者曾经做过海外华人调查,主要对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去日本和美国的年轻一代侨民,本文称之为“新华侨华人”。调查内容之一是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文化认知。本文就旅日华人的春节情结以及传统节日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知的关系做简要叙述和分析。
一、“新华侨华人”
在日本社会,人们熟悉的“老华侨”,原来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到日本的中国人,“新华侨”则是指二次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进入日本的人群。后来为区别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大批涌入日本的留学人员以及更后来以经商为目的进入日本社会的人们,“老华侨”概念开始膨胀,包括了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陆续从台湾或大陆到日本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孙。而“新华侨”则专门用于指称80年代以后到日本、主要来自大陆的人们。近年来,新华侨大量办理国籍转换手续。国籍转换后,他们从新华侨变为新华人。但是,由于他们与新华侨有很多共通点,研究者和新闻界常常将这批人统称为“新华侨华人”,视为同一个大的群体来研究或报道。这是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复合式称呼,在日本社会里,它已经逐步趋于定型。
本文叙述的新华侨华人具体指,除留学生和就学生身份及公务和外交身份之外、具有或曾经持有中国国籍、在日本正式长期逗留的人们;时期划分上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到日本的人。日本社会有数以几十万人计的新华侨华人,他们不再集中在中华街附近,也没有从事传统的“三把刀(剪刀、剃刀、菜刀)”行业。他们最初以留学形式来到日本,而后在这个社会里工作或开业经商。他们的特点是散居在日本城市社会的各个角落,职业和生活样态纷繁多样,且大多携家带口一起在日本社会生活。
二、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象符号
民族节日习俗是形成民族文化联想的极重要的因素。由这种民族文化联想记忆引发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重复传统节日行为,则是民俗教育产生的民族文化心理共振的结果,而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共振是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重要情感基础。
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带里以含有文化寓意的行为和寓含深厚文化意义的节日食品、节日装饰物作为该节日文化的载体和表象符号,在每年的固定时间段被重复着。生活在这个文化氛围中的人们,会对那些文化符号和节日关联形成文化联想。这种记忆非短时间内可以形成,但是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即使离开该文化环境,人们也会在相应的时间里装饰节日饰物并制作节日食物或者重复一些与该节日相符的行为;一旦接触到那些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符号,就会产生对该文化行为以及文化整体的联想。
北方过春节时的饺子、年糕,南方常见线面、鱼、年糕、汤圆等,在海外,往往不醒目地排列在一般中餐馆的普通菜单或甜点栏里。但是,对于具有文化认同感的人们来说,这些食物属于特殊的春节节日食物,它们以汉族民间信仰为深层基础,通过色彩、形状以及名称的谐音等表象形式,储存汉族春节的象征性意义,从而具有不同于中餐菜谱上的其它食物的某种特殊含义,成为一种文化的表现符号。
笔者曾用问卷加访谈的调查方式询问了新华侨华人一般的生活习俗问题,目的是透过极其普通的生活的各种表象,把握表象掩盖下的、有时与表象显得矛盾的深层意识,借以了解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观。新华侨华人们被问及对他们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时,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回答仍然是春节,并且过春节要有包饺子、吃鱼、吃汤圆或面条以及给孩子压岁钱等行为。从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到,在旅日新华侨华人们的节日意识里,春节占的比重最大。春节做为新华侨华人对曾经生长其中的文化氛围的代表性记忆载体,深深地融入他们的具体行为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16
随着疫情的发展,牵动着国内外同胞的心,在全国人民、“最美逆行者”、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众志成城的努力之下,中国疫情得到控制,但海外疫情如今却愈演愈烈,将大家放下的心又重新“悬了”起来。
华人华侨返华
这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影响,外国爆发了“返华潮”,很多华人华侨纷纷选择回国避难,尤其是生活在欧洲的华侨回国数量最多。大量人员返华,促使航班出行需求增多,“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着机票价格飙涨。据了解,欧洲飞往中国的机票价格已经飙升至数万元,至少要转两次机,乘客仍然一票难求。
欧洲飞往国内机票价格
据消息称:金鹿航空3.18日伦敦—日内瓦—上海航线787公务机,航班共有40个座位,每个座位售价18万元起,而且遭到“一抢而空”。
华人华侨返回国内,遭到很多网友的不理解以及“炮轰”,认为华人华侨常年生活在国外,遇到问题就会想要回国。虽然许多华人华侨在回到国内隔离时,发生很多不为人意的事件,但也有很多华人华侨还是在大家抗疫期间作了很多贡献的,积极在当地购买医疗物资,在物流不便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援助国内。
华人华侨捐赠物资
再者华侨本身就是作为中国人,对于他们的人身安全来讲,回到祖国的怀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算在外国亦是如此,很火热的电影《红海行动》就是取材于也门撤侨,当利比亚和也门爆发内战,中国华侨公民人身有威胁时,强大的祖国就会接回国内。
也门撤侨
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在好奇,为什么讲是也门撤侨呢?而不是撤华人华侨呢?其实华人和华侨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华人泛指的是所有具有中国血统,在海外其他国家取得国籍或中国人后裔,不是中国国籍的人。华侨泛指的是旅居在外,常年居住在外国但还是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中国人民的移民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之前移民的华人并没有固定的称呼,唐宋以后,由于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移*外的华人被称为“唐人”,明清时期转变为“华人”。在明清时期,福建、广东等沿海城市中,当地老百姓为了生计,便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下南洋”移民行为。
中国护照
在早期其实并没有华人华侨之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保障华侨在所在国的安全和正当权益,不赞成实行双重国籍,因此根据所在国籍海外的中国人便分为华人、华侨两部分。华人华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辛亥*、抗日战争时期中的提供了大量的财力,孙中山先生曾赞誉到“华侨乃*之母”。
海外华人募捐支持抗日战争
同时海外华侨为了中国建设也奉献者自己的力量,有过厦门旅游经验的小伙伴们应该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最美校园”的厦门大学大门入口不远,即可看见一尊陈嘉庚先生的雕像。
厦门大学
1913年,陈嘉庚先生回到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等学府,致力于教育以及医疗事业,为厦门乃至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还在鳌园请人刻录了“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如果有机会去厦门旅游的小伙伴们,千万别错过厦门大学、鳌园美丽风光以及其中的历史人文。
厦门鳌园
对于常年在外奔波的旅游达人来讲,在异国他乡遇上华人华侨是一件十分亲切和欣喜的事情,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只有你踏上了异国他乡的路途,方可知华人华侨带来的亲切感。换句话来讲,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曾想远走他乡呢?
海外华人华侨的春节
总而言之,华人华侨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华侨是中国国籍,中国人回国,在正常不过了,只是在如此特殊时期,回国后需要听从安排。
各位小伙伴们对此怎么看待呢?欢迎评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34
外国爆发“返华潮”,华人和华侨有什么区别呢,我来解答一下区别之处。华人就是保留外国国籍的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的后代。华侨就是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人。这就是华人和华侨的区别。都是华夏子孙的后代。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9:09
华侨是指在国外定居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华人是具有中华民族血统加入了外国国籍。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1:00
华侨是具有中国国籍,但是居住在国外。华人是祖籍是中国,同样定居在国外,但是已经不具有中国国籍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08
华侨是指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但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人,属于中国公民,而华人是指不具备中国国籍而是取得了所在国家的国籍的华裔,不属于中国公民。